[发明专利]靶向CYP1B1酶的近红外荧光探针及其制备和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73475.3 | 申请日: | 2018-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964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4 |
发明(设计)人: | 孟青青;王增涛;李绍顺;董金云;崔家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405/14 | 分类号: | C07D405/14;C09K11/06;G01N21/64;A61K4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庄文莉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靶向 cyp1b1 红外 荧光 探针 及其 制备 用途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靶向CYP1B1酶的近红外荧光探针及其制备和用途,所述荧光探针包括亲和配体、信号基团和用于连接配体和信号基团的连接链;所述连接链包含多个乙二醇片段;所述亲和配体为α‑萘黄酮衍生物,信号基团为近红外荧光分子。本发明是一种以肿瘤的特异性标记物CYP1B1酶为靶点的近红外分子探针,有效避免了信号基团的引入对CYP1B1酶抑制活性的影响,并将促进近红外分子探针在肿瘤活体成像中的应用,在肿瘤早期诊断方面将具有良好应用前景及临床转化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近红外活体成像和分子影像探针领域,涉及一种靶向CYP1B1酶的近红外荧光探针及其制备和用途,具体来说是一种由近红外荧光染料与能与细胞色素P4501B1酶特异性结合的配体组成的诊断试剂复合物,通过靶向细胞色素P450 1B1酶在肿瘤细胞中特异性富集,可用于靶向肿瘤的荧光造影及肿瘤的早期诊断。
背景技术
在肿瘤的早期诊断和定位中,无创伤的分子影像学技术通过特异性探针既能够显示肿瘤所在位置,同时也可以反映出肿瘤细胞中特定信号分子的变化。通常在肿瘤细胞中特异性表达的受体或蛋白可以作为分子成像的生物靶标,而对其具有高亲合性的抗体或小分子在通过合适的连接链连接上信号基团后便形成了针对该生物靶标的分子探针(Fass,L.“Imaging and cancer:A review.”Mol.Oncol.2008,2,115-152.)。近红外荧光(nearinfrared,NIR)染料是一类聚甲菁染料的杂环化合物,吸收及发射光谱均处于近红外(700—1000nm)之间。其具有诸多优点:(1)具有良好的组织渗透性,吸收的红外光在生物组织中的穿透深度较大,而激发的荧光受生物组织本底的影响较小,所以可检测到深层组织的荧光信号;(2)无毒性和放射性;(3)游离荧光染料清除快等。另外,利用NIR技术进行活体成像也具有诸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基团标记能力强,信号强度大,成像材料广;通过成像设备能够从深层组织中检测到肿瘤。因此运用NIR染料与靶向配体连接,实现肿瘤的定位,在肿瘤的诊断、治疗、及愈后检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近红外荧光探针存在的问题是分子成像的靶标在正常组织中或多或少也有分布,造成了分子探针在体内有较高的本底信号,降低了对肿瘤显像的特异性和灵敏性。
细胞色素P450(CYP450)酶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中,参与许多内源性和外源性物质的生物转化,在调节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保持机体体内环境的稳定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成员之一CYP1B1作为一种重要的胞内氧化酶,主要催化底物的羟基化反应,可以催化前致癌物的代谢活化,同时可引起肿瘤细胞对部分抗肿瘤药物产生耐药性,是目前抗肿瘤药物研究中的新靶点(Rochat,B.;Morsman,J.M.;Murray,G.I.;Figg,W.D.;McLeod,H.L.Human CYP1B1and Anticancer Agent Metabolism:Mechanism for Tumor-specificDrug Inactivation?”J.Pharmacol.Exp.Ther.,2001,296,537-541.)。大量研究表明,CYP1B1酶在包括乳腺癌、肺癌、肾癌和卵巢癌等肿瘤组织中高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中表达量很少(Murray,G.I.;Taylor,M.C.;McFadyen,M.C.;McKay,J.A.;Greenlee,W.F.;Burke,M.D.;Melvin,W.T.“Tumor-specific Expression of Cytochrome P450CYP1B1.”CancerRes.,1997,57,3026-3031.),并且CYP1B1酶能够在早期癌变细胞中被诱导表达,因此其被预测可用于介导荧光肿瘤标记物,显示出作为肿瘤标记物用于肿瘤早期诊断的潜力及应用价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7347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