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机启动的气浮式涡轮增压器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370315.3 | 申请日: | 2018-04-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713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5 |
| 发明(设计)人: | 李育隆;吴宏;连华奇;容诚钧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 主分类号: | F02B37/11 | 分类号: | F02B37/11;F02B39/14;F02B33/44;F02B41/10;F01D25/1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涡轮增压器 电机启动 离心叶轮 气浮轴承 向心涡轮 气浮式 电机 储气罐 减压阀 空气过滤器 高压空气 径向轴承 压气机罩 引气管路 运行稳定 止推轴承 止回阀 蜗壳 支承 出口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涡轮增压器,具体地说是一种电机启动的气浮式涡轮增压器,该发明主要包括离心叶轮、止回阀、空气过滤器、储气罐、减压阀、一对径向轴承、一对止推轴承、向心涡轮、蜗壳、电机、引气管路以及附件等。所述涡轮增压器使用气浮轴承支承向心涡轮、电机以及离心叶轮,气浮轴承的工作工质由压气机罩壳出口的高压空气提供。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高速旋转时运行稳定,启动加速快,可靠性高,寿命长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机启动的气浮式涡轮增压器,涉及涡轮增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代各种动力装置对动力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就是要求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不断提高。
为了提高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增加气缸的进气压力是最主要的途径。发动机增压技术,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机械增压,另一类是涡轮增压。涡轮增压是利用发动机排出的废气的能量驱动涡轮,再由涡轮带动压气机增压的技术,此技术如今在地面的各类内燃机中应用广泛,特别是在汽车发动机领域内,汽车上的涡轮增压器的标识“T”变成了节能高效的标志。
由于涡轮增压具有机械效率高、热效率高、经济效率高等优点,因此涡轮增压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然而,由于涡轮转子的转速过高,以及涡轮端温度过高,使得涡轮增压器的润滑与密封成为制约涡轮增压器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技术瓶颈。常规涡轮增压器中,由于涡轮端轴承处于高温下工作,润滑油在高温下容易出现结焦,造成润滑管路的堵塞,最后导致轴承因润滑不足而损坏。此外,对润滑油的密封,防止其泄漏到压气机腔内也增加了结构的复杂度。这种种问题,使得常规涡轮增压器对于润滑油的要求较高,且密封与冷却结构增加了征集结构的复杂性。
此外,涡轮增压的加速性能不如机械增压,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发动机在启动过程中尾气排出量不足,此时需要涡轮增压提供高压空气提升发动机的功率与转速;而尾气排出量不足导致涡轮增压器转速不足,无法迅速正常工作,提供的高压气体压力不足。两者相互影响,延长了加速时间。
由此可见,目前的涡轮增压技术主要存在两大问题,润滑问题以及加速问题。其中,润滑问题是关系到涡轮增压器效率与寿命的核心问题。
气体润滑是将气体作为润滑剂的一种新型润滑方式。与传统的液体滑动轴承与滚珠轴承相比,气体润滑轴承具有速度高、精度高、功耗低和寿命长的四大优点,使其在高精密支承、高速支承、低功耗低摩擦支承以及特殊工况下的支承这四大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优势。因此本发明采用气体润滑技术来解决涡轮增压器中由于润滑带来的问题。
采用电机驱动后,汽车发动机启动时,电机带动离心叶轮旋转,迅速提升涡轮增压器转速,使涡轮增压器快速正常工作,提供足够的高压气体给发动机,解决了涡轮增压加速慢的问题。同时,采用电机驱动,当涡轮输出功率大于离心叶轮耗功时,电机可以用来发电,能效更高;当涡轮输出功率不足时,电机可以与涡轮共同驱动,使涡轮增压器工作更稳定。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机启动的气浮式涡轮增压器,解决涡轮增压器在高温下润滑的稳定性与可靠性问题,润滑工质的密封问题,以及涡轮增压器的加速问题和工作稳定性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机启动的气浮式涡轮增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离心叶轮、压气机罩壳、止回阀、空气过滤器、储气罐、减压阀、一对径向轴承、一对止推轴承、向心涡轮、蜗壳、电机、引气管路以及附件。
其中,空气在所述的一种电机启动的气浮式涡轮增压器中的流动的过程为:
空气在经过离心叶轮压缩后,大部分高压空气通过管路流入汽车气缸中供燃烧使用,小部分高压空气通过一个止回阀,再经过空气过滤器过滤后,流入储气罐中,维持储气罐中的压力稳定;储气罐中的高压空气经由减压阀稳压后流入承载的一对径向气浮轴承和一对止推气浮轴承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7031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操作具有涡轮增压器的内燃机的方法
- 下一篇:三冲程内冷式转子发动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