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抗炎活性的红色食用真菌色素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810361313.8 申请日: 2018-04-20
公开(公告)号: CN109400527B 公开(公告)日: 2021-09-07
发明(设计)人: 李国友;杨涛;吴林蔚;陈晓珍;方冬梅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主分类号: C07D217/04 分类号: C07D217/04;A61P29/00;C12N1/14;C12P17/12;C12R1/80;A23L5/43
代理公司: 成都金英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8 代理人: 袁英
地址: 610042 四川*** 国省代码: 四川;5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具有 活性 红色 食用 真菌 色素 及其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发明涉及一种新的具有抗炎活性,且安全无毒的天然真菌食用红色素的制备方法以及青霉(Penicilliumsp.)CIB411,保藏编号为CGMCC No.14993。通过特定的青霉素菌株发酵得到红色真菌色素,具体结构如式I所示。该红色色素对多种炎症具有抑制作用,同时能够显著改善食品的颜色,可作为功能性食用色素开发利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天然食用色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抗炎活性的红色食用真菌色素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早在公元前1500年,天然色素就开始应用到人类的食品之中。尽管19世纪晚期,合成色素一度取代了天然色素的统治地位,但随着人们对合成色素潜在的慢毒性和致癌性等致命弱点的逐步认识,消费市场对无毒副作用的天然色素需求量越来越大。

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真菌来源的天然色素,尤其是Azaphilone类红曲色素在传统食品中广泛应用,如制作红米酒、红豆腐乳、红曲米等,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迄今为止,无任何因食用红曲色素而出现的食品中毒事件,表明红曲色素的安全可靠。Azaphilone色素是一类由真菌代谢产生的多聚乙酮次级代谢产物,由于具有大的共轭体系,呈现出多种颜色,如红色、橙色、绿色等,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癌、细胞毒性和抗炎活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抗炎活性的红色食用真菌色素。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抗炎活性的红色食用真菌色素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抗炎活性的红色食用真菌色素,所述色素的化学名称为2-((R)-7-乙酰氧基-5-氯-3-((S)1E,3E)-3,5-二甲基庚烷-1,3-二烯-1基)-7-甲基-6,8-二氧代-7,8-二氢异喹啉-2(6H)基)-4-甲基戊酸,分子式为C27H34ClNO6,命名为PenazaphiloneA,其结构式如式(1)所示:

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性质如下:

红色粉末,HR-ESI-MS:502.2018[M-H]-1H-NMR(400MHz,CDCl3):δ7.92(1H,s,H-1),6.98(1H,s,H-4),6.87(1H,d,J=15.4Hz,H-10),6.15(1H,d,J=15.4Hz,H-9),5.66(1H,d,J=9.7Hz,H-12),4.84(1H,m,H-2′),2.45(1H,m,H-13),2.11(3H,s,H-20),2.10(1H,m,H-3′),1.91(1H,m,H-3′),1.82(3H,s,H-17),1.54(3H,s,H-18),1.51(1H,m,H-4′),1.30~1.40(2H,m,H-14),1.00(3H,d,J=6.6Hz,H-16),0.92(3H,d,J=6.6Hz,H-5′),0.88(3H,d,J=6.6Hz,H-6′),0.84(3H,t,J=7.4Hz,H-15);13C-NMR(100MHz,CDCl3):δ193.6(C-8),184.9(C-6),170.7(C-19),170.1(C-1′),150.1(C-4a),148.4(C-12),146.2(C-10),145.6(C-3),139.1(C-1),132.0(C-11),115.7(C-9),115.2(C-8a),112.9(C-4),102.8(C-5),84.8(C-7),61.9(C-2′),40.7(C-3′),35.2(C-13),30.2(C-14),24.9(C-4′),23.4(C-18),22.8(C-5′),21.7(C-6′),20.4(C-20),20.4(C-16),12.8(C-17),12.1(C-15).

本发明提供式(1)所述的色素在功能性食品制备中的应用。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6131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