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磁振效应印迹传感器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44927.5 | 申请日: | 2018-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020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3 |
发明(设计)人: | 袁仲云;李宇超;桑胜波;禚凯;张虎林;张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4/00 | 分类号: | G01N24/00 |
代理公司: | 太原高欣科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4109 | 代理人: | 崔浩;冷锦超 |
地址: | 030024 山西***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传感模块 离子印迹 磁弹性 磁振 壳体 印迹 中央控制器 传感器 数据输出端口 磁铁条 传感器技术领域 现场通信总线 离子溶液 浓度检测 平行设置 一端设置 种检测 检测 应用 | ||
本发明磁振效应印迹传感器,属于磁振效应印迹传感器技术领域;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检测速度快、精度高、检测灵活性大的磁振效应印迹传感器;解决该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一端设置有数据输出端口,现场通信总线通过所述数据输出端口与中央控制器相连;所述中央控制器设置在壳体的一侧,所述壳体的另一侧设置有磁铁条,所述中央控制器与磁铁条之间平行设置有一对传感模块,包括第一磁弹性离子印迹传感模块和第二磁弹性离子印迹传感模块;所述第一磁弹性离子印迹传感模块的上方还设置有第一线圈,所述第二磁弹性离子印迹传感模块的上方还设置有第二线圈;本发明应用于离子溶液浓度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磁振效应印迹传感器,属于磁振效应印迹传感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制备合成对某一特定印迹分子具有选择性识别作用的聚合物的过程,所制得的聚合物为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一种人工合成抗体,因其特异选择性、化学稳定性等优点,在生物传感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分子印迹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检测分析技术,在物质的识别分析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
生物传感器以生物体或固定化的生物成分作为敏感元件,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生物成分的不稳定性,生物传感器具有兼容性差、灵敏度低和生产成本高的缺点;近年来,分子印迹技术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混合物分离、临床药物检测分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将分子印迹技术与生物传感技术相结合,以分子印迹材料代替生物成分作为敏感元件制备而成的分子印迹生物传感器,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和稳定性、较高的亲和性,同时还具有抗恶劣环境能力强和易制备等特点。
分子印迹技术主要原理是将功能单体、模板分子以交联剂或者电聚合的方式通过特殊的作用力相结合制备出分子印迹聚合物,而后通过一定的溶剂或者其它方式洗脱除去模板分子留下与模板分子大小、形状、空间构型都互补的孔穴,从而具有对模板分子进行特异性识别的能力;采用印迹技术制作的印迹传感器具备的体积小和便携化的特点,但目前使用的印迹传感器受制于硬件种类和质量,无法提供实时精确的印迹测量功能,且检测方式单一,功能简单,极大制约着印迹传感技术的应用,有待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检测速度快、精度高、检测灵活性大的磁振效应印迹传感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磁振效应印迹传感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一端设置有数据输出端口,现场通信总线通过所述数据输出端口与中央控制器相连;
所述中央控制器设置在壳体的一侧,所述壳体的另一侧设置有磁铁条,所述中央控制器与磁铁条之间平行设置有一对传感模块,包括第一磁弹性离子印迹传感模块和第二磁弹性离子印迹传感模块;
所述第一磁弹性离子印迹传感模块的上方还设置有第一线圈,所述第二磁弹性离子印迹传感模块的上方还设置有第二线圈;
所述第一磁弹性离子印迹传感模块包括第一波形发生模块和第一信号放大模块,所述第一波形发生模块通过第一线圈与第一信号放大模块相连;
所述第二磁弹性离子印迹传感模块包括第二波形发生模块和第二信号放大模块,所述第二波形发生模块通过第二线圈与第二信号放大模块相连;
所述第一信号放大模块和第二信号放大模块的信号输出端与中央控制器相连,所述中央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与监控计算机相连。
所述第一波形发生模块使用的芯片为波形发生芯片U1;
所述第一波形发生模块的电路结构为:
所述波形发生芯片U1的1脚串接电容C7后与5V输入电源相连;
所述波形发生芯片U1的2脚并接电容C3的一端,有极电容C1的正极后与5V输入电源相连,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有极电容C1的负极相互连接后接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理工大学,未经太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4492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