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控制轮胎/车轮组件中径向力变化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36895.4 | 申请日: | 2018-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015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3 |
发明(设计)人: | K·L·奥布莉莎杰克;J·D·索伯茨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L5/00 | 分类号: | G01L5/00;B60C2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贺紫秋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角位置 径向力 轮胎 车轮组件 测量组件 定位车轮 定位轮胎 定位组件 成对的 谐波 跳动 车轮 | ||
一种控制轮胎/车轮组件的方法包括测量组件的径向力变化的选定谐波次数的第一幅度,以及定位组件的径向力变化的选定次数的第一角位置。定位轮胎的第二角位置,其指示轮胎的径向力变化的选定次数的相位,并且具有第二幅度。定位车轮的第三角位置,其指示车轮的跳动值的选定次数的相位,并且具有第三幅度。可以使用成对的第一幅度和第一角位置、第二幅度和第二角位置,以及第三幅度和第三角位置来计算剩余力度量。
引言
本公开总体涉及控制轮胎/车轮组件的径向力变化的方法,并且涉及用于感测轮胎/车轮组件的径向力变化的径向力变化机器。
由于制造公差、材料特性的变化和其他因素,轮胎可以在轮胎上的不同角度位置处提供不同的径向力,通常称为轮胎的径向力变化。呈现径向力变化的轮胎可以具有用诸如标签或其他类型的标记的标识符标记的径向力变化的最高幅度的位置。类似地,由于制造公差,车轮可以包括距中心的径向距离变化,称为跳动。车轮可以具有用诸如标签或其他类型的标记的标识符标记的跳动的最低值的位置。一些制造商将“匹配安装”轮胎和车轮,其中轮胎上的径向力变化的高点与车轮上的跳动的低点成角度地对准,以最小化轮胎/车轮组件中的径向力变化。
尽管轮胎的力变化的大小和位置以及车轮的跳动的大小和位置对轮胎/车轮组件的整体径向力变化有显著的贡献,但还有有助于轮胎/车轮组件的整体径向力变化的其他因子,这些因子不能归因于轮胎的最大径向力变化的位置和大小或者归因于车轮的跳动的位置和大小。
发明内容
提供了一种控制用于在车辆中使用的轮胎/车轮组件的径向力变化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选择组件的谐波次数。利用径向力变化机器测量轮胎/车轮组件的径向力变化的选定谐波次数的第一幅度。利用径向力变化机器定位轮胎/车轮组件的径向力变化的选定谐波次数的第一角位置。定位第二角位置。第二角位置是轮胎/车轮组件的轮胎的角位置。第二角位置指示轮胎的径向力变化选定谐波次数的相位,其具有选定谐波次数的第二幅度。定位第三角位置。第三角位置是轮胎/车轮组件的车轮的车轮跳动因子的角位置。第三角位置指示车轮跳动因子的选定谐波次数的相位,并具有选定谐波次数的第三幅度。计算剩余力度量或轮胎力度量与车轮力度量之和中的至少一者。使用成对的第一幅度和第一角位置、第二幅度和第二角位置以及第三幅度和第三角位置中的至少两对来计算剩余力度量以及轮胎力度量和车轮力度量之和。
在控制轮胎/车轮组件的径向力变化的方法的一个实施例中,车轮跳动因子包括内侧轮辋跳动、外侧轮辋跳动、内侧轮辋跳动和外侧轮辋跳动的平均值,或内侧轮辋跳动和外侧轮辋跳动的转换组合中的至少一者。
在控制轮胎/车轮组件的径向力变化的方法的一个方面中,将第一角位置和第一幅度组合以定义轮胎/车轮组件相量,将第二角位置和第二幅度组合以定义轮胎相量,以及将第三角位置和第三幅度组合以定义车轮相量。轮胎传递函数系数可以应用于轮胎相量以定义轮胎力度量。类似地,车轮传递函数系数可以应用于车轮相量以定义车轮力度量。
在控制轮胎/车轮组件的径向力变化的方法的一个实施例中,选择多个轮胎/车轮组件,并且通过多个轮胎/车轮组件的轮胎/车轮组件向量、轮胎相量以及车轮相量的聚合组合来计算轮胎传递函数系数和车轮传递函数系数。可以使用多输入和单输出模型,用传递函数分析来计算轮胎传递函数系数和车轮传递函数系数。
在控制轮胎/车轮组件的径向力变化的方法的一个方面中,剩余力度量通过轮胎/车轮组件相量和轮胎力度量与车轮力度量之和的差来计算。剩余力度量包括轮胎/车轮组件相量的不可归因于轮胎力度量和车轮力度量的一部分的选定谐波次数的幅度和相位角。
在控制轮胎/车轮组件的径向力变化的方法的一个实施例中,组件的选定谐波次数可以是轮胎/车轮组件的第一谐波次数。
在控制轮胎/车轮组件的径向力变化的方法的一个实施例中,将轮胎安装在车轮上以形成轮胎/车轮组件。轮胎和车轮是随机安装的,并且不匹配安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3689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