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高强度钢板防撞梁的成形模具和成形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34221.0 | 申请日: | 2018-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551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1 |
发明(设计)人: | 颜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州市黄岩得道模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37/10 | 分类号: | B21D37/10;B21D22/02;B21D53/88 |
代理公司: | 台州蓝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9 | 代理人: | 王卫兵 |
地址: | 31802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下模镶块 超高强度钢板 成形模具 防撞梁 成形 成形工艺 上模镶块 浮动 氮气缸 上模座 凸起 下凹 产生不利影响 超高强度板 关键问题 冷压成形 模具设计 底平面 上平面 下模座 中间筋 板料 防撞 模座 压边 吻合 驱动 加工 | ||
本发明属于冷压成形技术领域,特指一种超高强度钢板防撞梁的成形模具和成形工艺;其中,成形模具包括下模座、上模座,在下模座的上平面设置有若干下模镶块,若干下模镶块上设置有下凹,所述上模座的底平面上设置有若干上模镶块,若干上模镶块上设置有凸起,凸起与下凹形状相吻合用于加工防撞的中间筋,所述若干下模镶块中有两件下模镶块通过浮动块上,所述浮动块与浮料氮气缸连接,浮料氮气缸驱动浮动块升起,对投入的板料进行托浮定位;本发明采用成形方法代替拉延方法,彻底解决了超高强度钢板(HC660XD)防撞梁的成形的关键问题,得出拉延压边对超高强度板成形会产生不利影响的结论,这对于今后模具设计具有指导的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冷压成形技术领域,特指一种超高强度防撞梁的成形模具和成形工艺。
背景技术:
现代汽车制造除了要求减少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之外,还要求具有较高的安全性,防撞梁是汽车上必备的防撞受力构件,一旦发生撞击,它会吸收撞击产生的大部分能量,从而避免或减少乘员的受伤概率。
防撞梁材料强度越高,安全性越佳。用宝钢产的HC660XD材料制造防撞梁是大众和奔驰等大公司的选择,这种材料的屈服强度为660~780MPa,抗拉强度为980~1130MPa,其强度是一般覆盖件的3~4倍,安全性极佳,但它的塑性指标延伸率只有10%,这对双槽结构防撞梁冷压成形非常不利。
目前,制造防撞梁模具,大部分采用拉延方法,其板材强度较低,屈服强度在550MPa左右,延伸率近20%,采用拉延成形基本可以达到要求。
但是,宝钢产的HC660XD材料的屈服强度高,是否能采用拉延模成形是个未知。采用拉延模成形的方法如下:按拉延方法设计制造拉延模。在拉延件造型后,要进行CAE仿真分析,根据分析得出的回弹量,对数模进行修正,然后制造实体模具,并试压得出回弹状态和数据,最后对拉延模进行回弹修正直至合格为止。拉延是我们熟悉的方法,抓回弹我们有许多实践经验,如果拉延能解决成形和回弹修复问题,压出质量合格的制件,则试验到此就结束了。
但是,拉延试模结果其回弹很大,制件一个端头二处还出现了裂纹。回弹经过十二次调试仍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分析认为,拉延开始时的压边,使制件横向流料受阻,伸长变形加大,这是产生不规律回弹的主要原因。且由于制件端头的二处裂纹不可修复,可以说拉延方法并不适宜本件成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可以冲压成形的用于制作超高强度钢板防撞梁的成形模具和成形工艺。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超高强度钢板防撞梁的成形模具,包括下模座、上模座,在下模座的上平面设置有若干下模镶块,若干下模镶块上设置有下凹,所述上模座的底平面上设置有若干上模镶块,若干上模镶块上设置有凸起,凸起与下凹形状相吻合用于加工防撞的中间筋,所述若干下模镶块中有两件下模镶块安装在浮动块上,所述浮动块与浮料氮气缸连接,浮料氮气缸驱动浮动块升起,对投入的板料进行托浮定位。
在上述的一种超高强度钢板防撞梁的成形模具中,所述若干下模镶块的四周设置有将板料进行定位的定位器。
在上述的一种超高强度钢板防撞梁的成形模具中,所述定位器中其中两个定位器上设置有检测制件是否进入或取出模具的检测器。
在上述的一种超高强度钢板防撞梁的成形模具中,所述若干下模镶块包括有十二件,呈三列排列。
在上述的一种超高强度钢板防撞梁的成形模具中,所述若干上模镶块设置有八件,呈二列排列。
在上述的一种超高强度钢板防撞梁的成形模具中,所述上模座上设置有两个导向腿,在下模座的对应部位设置有插槽,合模时,上模座的导向腿插入在下模座的插槽内进行导正。
在上述的一种超高强度钢板防撞梁的成形模具中,所述下模座的插槽内及上模座的导向腿上设置有防磨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州市黄岩得道模具有限公司,未经台州市黄岩得道模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3422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组装型冲压模具
- 下一篇:一种自适应冲压模具定位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