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纳米银焊膏的SiC器件三维堆叠互连结构及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26712.0 | 申请日: | 2018-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505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4 |
发明(设计)人: | 杨英坤;张龙;李俊焘;代刚;肖承全;古云飞;银杉;张林;徐星亮;向安;周阳;李志强;崔潆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L23/538 | 分类号: | H01L23/538;H01L23/373;H01L21/04;H01L21/768;B82Y30/00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1 | 代理人: | 蒋斯琪 |
地址: | 621999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纳米 银焊膏 sic 器件 三维 堆叠 互连 结构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纳米银焊膏的SiC器件三维堆叠互连结构及制备方法,该互连结构包含纳米银焊膏和陶瓷板,用纳米银焊膏填充陶瓷板的通孔,烧结形成导电通路,进一步通过纳米银焊膏烧结,实现芯片电极的堆叠互连;陶瓷基板作为绝缘板以及垫高层,增加两芯片的距离,避免芯片间的边缘击穿效应;该互连结构的连接可实现多个芯片的纵向互连,且所选材料包含陶瓷基板和纳米银焊膏,纳米银焊膏烧结后主要成分为银,其导电性能与耐温性能与纯银相近,均为耐高温材料,可用于大功率芯片的互连;与其他封装形式相比,结构简单,可操作性强,且具有较普遍的适用性,是实现高温高压堆叠封装的简单有效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功率器件封装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纳米银焊膏的SiC器件三维堆叠互连结构及制备方法,将纳米银焊膏用于填充陶瓷通孔和堆叠互连,实现功率芯片的三维堆叠。
背景技术
碳化硅是典型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随着电子行业的不断发展,碳化硅器件应运而生,其工作温度高,耐压高,旧的封装形式很难完全发挥碳化硅器件的优越性。碳化硅器件对封装的需求主要体现在高温高压封装,目前,针对碳化硅器件封装的研究单位还很少,多碳化硅功率芯片的封装多为模块形式,体积庞大,通过焊料焊接实现芯片贴装,采用引线键合实现芯片电极与外接端子的互连,焊料焊接的主要问题在于焊接完成后焊接层材料性质不变,其耐温较低,影响二次焊接材料的选择,引线键合的问题在于封装尺寸受限于引线高度,其引线增加了寄生电感及电阻,降低了封装可靠性。纵向堆叠是实现小型化、集成化的有效途径之一,限制纵向堆叠封装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芯片间的互连技术,目前芯片间互连的技术方法还很不成熟,因此需要研究新的封装形式来满足高温高压的需求,同时减小封装体积,增加封装可靠性。
本申请人已经提出了发明名称为一份基于三层DBC基板的碳化硅器件封装结构及制造方法,公开号为CN107393882A,公开日为2017年11月24日,该技术方案中封装结构包含三层图形化的DBC基板形成上中下结构,两层纳米银焊膏,纵向碳化硅功率芯片及耐高温填料;但是该方案中仅仅是通过DBC基板的图形化及纳米银焊膏的连接实现芯片电极无引线引出,不能形成三位堆叠的互连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实现碳化硅器件的三维堆叠满足高温高压的需求,同时尽量的减小封装体积,增加封装可靠性,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多芯片堆叠的连接问题,这种连接结构不仅耐高温高压,并且连接稳定可靠。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纳米银焊膏的SiC器件三维堆叠互连结构,由陶瓷基板和纳米银焊膏组成,陶瓷基板上钻有通孔,在通孔内壁和两连接界面均淀积金属铜种子层,通孔内填充纳米银焊膏,烧结形成导电通路,进一步通过纳米银焊膏烧结实现芯片各电极的连接。
优选的,所述纳米银焊膏自身具有流动性,方便刷涂,且通过加压更易填充空隙。
优选的,所述基于纳米银焊膏的SiC器件三维堆叠互连结构中的陶瓷基板是通过激光打孔形成通孔,且通孔内壁和两连接界面均淀积金属铜种子层。
优选的,所述陶瓷基板中通孔孔径范围100μm~2mm,孔径越大越易填充。
优选的,所述芯片为碳化硅功率芯片,且其上下表面镀银。
优选的,所述基于纳米银焊膏的SiC器件三维堆叠互连结构的制作方法如下:
(1)陶瓷基板激光打孔,根据电极尺寸设计打孔的位置和孔径的大小;
(2)陶瓷基板的表面及通孔侧壁淀积种子层,然后在陶瓷基板的表面镀银;
(3)将芯片进行双面镀银;
(4)将陶瓷基板的通孔用纳米银焊膏填充,进行烧结,形成连接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2671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芯片封装结构及封装方法
- 下一篇:一种功率半导体芯片集成元胞栅电阻版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