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冷却剂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19897.2 | 申请日: | 2018-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300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0 |
发明(设计)人: | L·斯卡沃内;L·鲁谢洛;A·L·托雷斯夸德罗斯;A·G·卡涅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P7/16 | 分类号: | F01P7/16;F01P11/18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姜云霞;邓雪萌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却剂 控制系统 | ||
一种车辆的冷却剂控制系统,其包括开口模块,开口模块配置为:基于缸体温度差、缸盖温度差以及冷却剂出口温度差中的至少一个来确定冷却剂阀(CV)开口、流量控制阀(FCV)开口以及缸体阀(BV)开口。CV控制模块配置为:基于CV开口来选择性地致动CV。CV调控从FCV流向散热器和绕过散热器的冷却剂通道的冷却剂流。BV控制模块配置为:基于BV开口来选择性地致动BV。BV调控从发动机缸体流向FCV的冷却剂流。FCV控制模块配置为:基于FCV开口来选择性地致动FCV。FCV调控从汽缸盖和BV流向CV的冷却剂流。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具有内燃机的车辆,并且更具体地涉及用于控制发动机冷却剂流的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本节中所提供的信息是为了一般地呈现本公开的语境的目的。当前署名的发明人的工作,就其在本节所描述的程度而言,以及在提交申请时可不被另视为现有技术的该描述的各个方面,既不明确地也不隐含地被认作针对本公开的现有技术。
内燃机在汽缸内燃烧空气和燃油以便生成驱动转矩。空气和燃油的燃烧还生成热量和排气。由发动机产生的排气在被排出至大气之前流过排气系统。
过度加热可能会缩短发动机、发动机部件以及/或者车辆的其它部件的寿命。据此,包括内燃机的车辆通常包括散热器,该散热器连接至发动机内的冷却剂通道。发动机冷却剂会循环通过冷却剂通道和散热器。发动机冷却剂吸收来自发动机的热量并且将热量携带至散热器。散热器将热量从发动机冷却剂转移至穿过散热器的空气。离开散热器的经冷却的发动机冷却剂循环回到发动机。
发明内容
在一个特征中,描述了车辆的冷却剂控制系统。差值模块配置为:基于参考缸体温度与使用缸体温度传感器测量出的发动机缸体的缸体温度之间的差值来确定缸体温度差;基于参考缸盖温度与使用缸盖温度传感器测量出的发动机的汽缸盖的缸盖温度之间的差值来确定缸盖温度差;以及基于参考冷却剂出口温度与使用冷却剂出口温度传感器测量出的从发动机缸体和汽缸盖中的至少一个输出的冷却剂的温度之间的差值来确定冷却剂出口温度差。开口模块配置为:基于缸体温度差、缸盖温度差以及冷却剂出口温度差中的至少一个来确定用于冷却剂阀(CV)的CV开口、用于流量控制阀(FCV)的FCV开口以及用于缸体阀(BV)的BV开口。CV控制模块配置为:基于CV开口选择性地致动CV(冷却剂阀),其中,该CV(冷却剂阀)调控从FCV(流量控制阀)流向如下元件的冷却剂流:(i)散热器,以及(ii)绕过散热器的冷却剂通道。BV控制模块配置为:基于BV开口选择性地致动BV(缸体阀),其中,BV(缸体阀)调控从发动机缸体流向FCV(流量控制阀)的冷却剂流。FCV控制模块配置为:基于FCV开口选择性地致动FCV(流量控制阀),其中,FCV(流量控制阀)调控从汽缸盖和BV(缸体阀)流向CV(冷却剂阀)的冷却剂流。
在其它特征中,开口模块配置为:基于缸体温度差来确定第一可能CV开口、第一可能FCV开口以及第一可能BV开口;基于缸盖温度差来确定第二可能CV开口、第二可能FCV开口以及第二可能BV开口;基于冷却剂出口温度差来确定第三可能CV开口、第三可能FCV开口以及第三可能BV开口;将用于CV的CV开口设定至第一可能CV开口、第二可能CV开口和第三可能CV开口中的最大一个;将用于FCV的FCV开口设定至第一可能FCV开口、第二可能FCV开口和第三可能FCV开口中的最大一个;以及将用于BV的BV开口设定至第一可能BV开口、第二可能BV开口和第三可能BV开口中的最大一个。
在其它特征中,开口模块配置为:在缸体温度变得越来越大于参考缸体温度时,使第一可能CV开口、第一可能FCV开口以及第一可能BV开口增大。
在其它特征中,开口模块配置为:在缸盖温度变得越来越大于参考缸盖温度时,使第二可能CV开口、第二可能FCV开口以及第二可能BV开口增大。
在其它特征中,开口模块配置为:在冷却剂出口温度变得越来越大于参考冷却剂出口温度时,使第三可能CV开口、第三可能FCV开口以及第三可能BV开口增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1989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