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从吴茱萸中分离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17452.0 | 申请日: | 2018-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734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9 |
发明(设计)人: | 范杰平;郑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471/14 | 分类号: | C07D471/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30031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吴茱萸 分离 方法 | ||
从吴茱萸中分离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方法。本发明以吴茱萸为原料,制备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方法:取原料,加入一定量的溶剂,进行提取,回收溶剂,制得吴茱萸提取物浸膏;浸膏用低极性溶剂,混合物脱脂,然后再用稀盐酸或硫酸、硝酸或磷酸溶液洗涤;取残余固体经过滤或离心得到残余固体;残余固体再通过调节反应,过滤或离心;固体再经过二氯甲烷、氯仿、丙酮或乙酸乙酯溶解,过滤或离心,得到固体和液体两部分,取固液两部分,分别反应,得吴茱萸碱粗品和吴茱萸次碱粗品,再用进行结晶和重结晶,最终得到高纯度的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晶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是涉及从吴茱萸中可大规模制备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方法,属于中药提取分离领域。
背景技术
吴茱萸碱(Evodiamine)和吴茱萸次碱(Rutaecarpa),主要存在于芸香科(Rutaceae)植物的种子或果实中,如在吴茱萸的果实、石虎的果实、疏毛吴茱萸的果实等中都有较高含量的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药理学研究表明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具有较强的生理活性,例如:抗氧化、抗炎、抗真菌、镇痛、抗肿瘤、抗病毒等活性。所以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是一类具有非常高的开发价值的活性成分。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的高效分离纯化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方法,该方法所用原料来源广泛、易得,制备方法简便易行,非常易于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在文献或专利中已经有多种制备合成吴茱萸碱和次碱的方法报道,如中国专利“申请号200810046164.2”采用柱层析和高效制备液相分离的手段来制备吴茱萸碱和次碱;中国专利“申请号200910040039.5、201010526899.1、201410664743.9、201010265405X”采用非常规药品方法来合成制备吴茱萸碱和次碱;中国专利“申请号201110067053.1、201110425809.5、201010201127.1、201010606325.6、200580027773.8、201010171738.6、201010124121.9等”多只对吴茱萸进行初步提取,未做进一步的分离提纯工艺。本专利以常规溶剂为提取溶剂,利用溶解度差异的原理来分离纯化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所以本发明与已有文献不一样。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是在于提供一种吴茱萸碱和次碱的制备方法。它主要是通过溶剂对原料进行提取,回收溶剂得到的浸膏;对浸膏进行脱脂;脱脂后的浸膏先用稀酸溶液洗涤;洗涤后用碱溶液充分反应,过滤或离心,取固体,然后用酸调节反应,过滤或离心出固体;取固体,干燥后用有机溶剂溶解,得到固液两相,分别加入碱溶液中充分反应,过滤或离心,取所得固体分别进行结晶和重结晶,就可得到纯度较高的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晶体。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从吴茱萸中分离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方法,原料为吴茱萸、吴茱萸果实、石虎果实、疏毛吴茱萸果实中的一种。
所述的吴茱萸中分离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方法,具体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取原料适量,加入1-50倍量的溶剂,所述溶剂为:甲醇、乙醇、丙酮、氯仿、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或其混合溶剂,混合溶剂体积比控制为1:9~9:1,或甲醇、乙醇、丙酮水溶液,控制体积比为50%~95%,提取1-5次,每次1-4h,合并提取液回收溶剂得到浸膏;
(2)将步骤(1)中得到的浸膏用1-100倍量的低极性溶剂脱脂1-5次,然后再用1-100倍浸膏量的1-10%的盐酸、硫酸、硝酸或磷酸水溶液浸泡洗涤1-48h,如此操作反复进行1-6次;
(3)将步骤(2)中得到的洗涤后的固体加入到1-100倍量的1-20%的氨水、氢氧化钙、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水溶液中,充分溶解1-48h,过滤,取出残余固体,再加盐酸、硫酸、硝酸或磷酸水溶液反应1-48h,过滤或离心,得到固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大学,未经南昌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1745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