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见光和中远红外光多镜头多传感器的信息融合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05667.0 | 申请日: | 2018-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269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9 |
发明(设计)人: | 于燕斌;张燕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盛光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S17/08 | 分类号: | G01S17/08;G01S17/89;G01S17/93;G01S7/497 |
代理公司: | 广州圣理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02 | 代理人: | 顿海舟;李唐明 |
地址: | 510663 广东省广州市科学***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信号处理集成电路 红外传感器 可见光传感器 红外光 信息融合装置 电路板 可见光镜头 可见光 多传感器 红外镜头 图像信息 多镜头 采集 图像 红外摄像头 摄像头装置 安全驾驶 集成控制 深度计算 信号处理 动态的 路况 传输 融合 | ||
1.一种可见光和中远红外光多镜头多传感器的信息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路板、至少两个中远红外传感器和至少两个可见光传感器,所述红外传感器连接有红外镜头,所述可见光传感器连接有可见光镜头;所述电路板上集成有控制和信号处理集成电路,所述红外传感器和可见光传感器分别通过电信号或者接口电路与所述控制和信号处理集成电路连接,其中:
所述红外镜头接收红外光电磁波并采集图像信息;
所述可见光镜头接收可见光电磁波并采集图像信息;
所述红外镜头和可见光镜头采集的图像信息分别通过红外传感器和可见光传感器传输到所述控制和信号处理集成电路中所述控制和信号处理集成电路分别对红外镜头和可见光镜头采集的图像信息进行深度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融合和相互增强,得到清晰的图像信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见光和中远红外光多镜头多传感器的信息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传感器为中远红外传感器,所述红外镜头为中远红外镜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见光和中远红外光多镜头多传感器的信息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见光包括近红外光。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见光和中远红外光多镜头多传感器的信息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传感器和红外镜头为一对一的配套设置,所述可见光传感器和可见光镜头为一对一的配套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见光和中远红外光多镜头多传感器的信息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镜头接收中远红外光电磁波的波长为:3-8微米,8-15微米和15-1000微米的电磁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见光和中远红外光多镜头多传感器的信息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见光镜头接收的可见光电磁波的波长为:0.4微米-0.77微米和0.78微米-1.1微米。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见光和中远红外光多镜头多传感器的信息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还外接有通信天线和/或通信接口。
8.一种基于如权利要求1-7任意所述的可见光和中远红外光多镜头多传感器的信息融合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装置的校正和调整:放置一个校对物,开启装置,所述可见光镜头和红外镜头分别接收可见光电磁波和红外光电磁波传播到所述校对物上,利用对极几何原理,求出对极极线,进而求出校对物在所述可见光传感器和红外传感器上的对应点,然后求出校对物相对于所述可见光镜头和红外镜头的距离,计算得到的距离与实际物体的距离进行比对,结果一致则校对完成,结果不一致,对装置进行调整后重新再测量比对,直到比对结果一致为止;
S2:可见光深度测量:所述可见光镜头发出可见光电磁波,碰到障碍物然后接收回来,被所述可见光传感器接收,所述可见光传感器将接收到的可见光图像信息传输到控制和信号处理集成电路内,所述控制和信号处理集成电路对利用计算相关函数的极大值方法计算可见光图像的图像深度;
S3:红外光深度测量:所述红外镜头发出可见光电磁波,碰到障碍物然后接收回来,被所述红外传感器接收,所述红外传感器将接收到的红外光图像信息传输到控制和信号处理集成电路内,所述控制和信号处理集成电路采用基于RGB模型或YCrCb模型的颜色分类计算红外光图像信息的图像深度;
S4:两种计算方法的融合:两种计算方法融合时,若可见光强于红外光,则采用S2步骤的方法计算统一所述可见光和红外光的图像深度;若红外光强于可见光,则采用S3步骤的方法统一计算所述可见光和红外光的图像深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盛光微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盛光微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05667.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