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精度数字阵列多通道延时补偿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287505.9 | 申请日: | 2018-04-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5004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31 |
| 发明(设计)人: | 浣沙;戴淦锷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4J3/06 | 分类号: | H04J3/06;H04L27/14;H04L27/144;H04L27/148 |
| 代理公司: | 44202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郝传鑫 |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延时补偿 数字阵列 模拟中频信号 频率测量装置 高精度数字 校准信号 多通道 滤波 数字信号频率 低噪声放大 高精度频率 数字下变频 本振信号 测量装置 改变频率 空间辐射 频率补偿 软件方式 射频接收 数字信号 延时测量 硬件基础 内通道 射频源 原有的 混频 送入 测量 转化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精度数字阵列多通道延时补偿方法,属于数字阵列技术领域,包括:射频源产生校准信号;校准信号通过空间辐射到达数字阵列每个通道的射频接收端,通过低噪声放大、滤波后与本振信号进行混频滤波得到模拟中频信号;模拟中频信号经过AD采样转化为数字信号,送入频率测量装置进行处理;在频率测量装置内对数字信号频率进行测量得到高精度频率值,通过此值计算得到每个通道高精度延时值;以延时值为基准,改变频率测量装置内通道数字下变频的NCO频率值,通过对每个通道进行频率补偿等效实现延时补偿。该方法不增加数字阵列的硬件,在FPGA原有的硬件基础上通过软件方式达到延时测量和补偿的目的,延时补偿精度高速度快。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数字阵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精度数字阵列多通道延时补偿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阵列技术已经在雷达、通信等无线电技术领域得到大规模应用。数字阵列技术利用多通道空间波束合成技术,可以获得高增益、强方向性,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能。
当采用数字阵列进行宽带信号传输时,会面临延时补偿的问题。延时补偿的主要目的有两个,其一是解决孔径度越问题;其二是解决多通道间的延时不一致问题。孔径度越问题由信号到达天线不同位置通道的固定延时导致,其延时量大小由波束方向、频率和天线阵元间间距决定。固定延时造成的孔径度越问题会使宽带波束扫描方向出现偏差。多通道间的延时不一致是由随机延时造成,短时间看,延时量大小由通道间信号路径不一致、器件群延时特性不一致性、同步信号采样位置不一致性等决定;长时间看,延时量大小还会随着环境温度变化、干扰和元器件老化发生漂移。
延时补偿具体分为延时测量和延时补偿两个步骤。
在线性调频信号应用的背景下,延时测量通常采用De-chirp的方法,将延时量转化为有固定对应关系的点频信号,通常采用FFT对点频信号频率进行测量,从而得到具体延时量。FFT的测频精度决定于采样频率和FFT处理点数,在不改变采样率的条件下,达到高的测频精度需要增加FFT处理点数,会大大增加硬件开销。
解决延时补偿问题的传统方法是采用光纤延时线,它可以在数字阵列各个通道上,对固定延时和随机延时统一进行补偿,但其存在成本高、尺寸大、承受功率有限等问题,并且需要在高精度和大时延量间进行平衡。近几年的研究均期望采用数字的方式进行多通道延时补偿。一些研究针对孔径度越问题带来的固定延时补偿,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有较好的仿真测试结果。但是针对由于射频路径差异、滤波器群延时差异等带来的随机延时,一般是通过提高通道路径一致性的设计要求,提高元器件群延时一致性要求来减小一致性差异,并没有高精度的随机延时补偿方法。
因此,如何实时、有效、高精度对多通道间延时不一致性进行补偿,成为宽带数字阵列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在宽带线性调频信号应用的背景下,不添加多余硬件设备,用数字方法,实现数字阵列多通道延时高精度测量和补偿的问题。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精度数字阵列多通道延时补偿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精度数字阵列多通道延时补偿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射频源产生校准信号,所述校准信号是一个带宽为B、信号时宽为T的线性调频信号,所述校准信号经过延时,到达混频器入口的信号表达式为:
Sd(t)=Acos[ω0(t-td)+0.5k(t-td)2) (1)
式中,td-通道延时,A-信号幅度,ω0-载频频率,T-信号时宽,k-调频斜率,信号带宽为B时,k=2πB/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大学,未经广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8750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