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83647.8 | 申请日: | 2018-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495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6 |
发明(设计)人: | 齐田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L53/38 | 分类号: | B60L53/38;B60L53/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正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17 | 代理人: | 韩登营;高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触 电能 传输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根据车速Vv计算出cvp=∫Vv·dt作为车辆移动量cvp。根据勾股定理,y2+x2=ra2和y2+(cb‑x)2=cvp2成立。根据这2个式子,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10)的ECU(60)求得x,y。y:距供电线圈的横向上的距离,x:距供电线圈的纵向上的距离,ra:当前位置的二维位置距供电线圈的距离,ra是根据从供电线圈(11)供给的电能的强度与距离的对应关系而预先求得的值。据此,能够准确地检测受电部相对于供电部的当前位置的二维位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执行具有电容器(capacitor)的车辆向充电站(chargingstation)的位置对准的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contactless electrical powertransmission system)。
背景技术
在这种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中,车辆对充电站的位置对准完成后,通过从所述充电站供给的额定电能(通常电能)来实施向车辆的电容器的正式充电。
在所述正式充电之前,实施所述位置对准,但在进行该位置对准时,从节约电能和抑制EMI(Electro Magnetic Interference:电磁干扰)等观点出发,由所述充电站来供给位置对准用的微弱电能。
接受到所述微弱电能的车辆基于该微弱电能进行用于位置对准的行驶,以对准充电站的位置。
已对准位置的车辆在该充电站的位置,通过从微弱电能切换来的电能大的所述额定电能来以非接触的方式对该车辆的电容器进行所述正式充电。
例如,在日本发明专利授权公报第5937631号(以下称为JP5937631B。)中公开了如下一种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由从车辆接收到供电要求信号的充电站的供电部来供给微弱电能,由所述车辆的受电部开始检测到该微弱电能之后,根据微弱电能的强度(受电电压)来执行向充电站(供电部)的位置对准(JP5937631B的[0029])。
发明内容
在JP5937631B中公开了,通过其距离检测部根据因微弱电能而在电阻器的两端产生的受电电压来检测受电部相对于供电部的距离(JP5937631B的[0039]、[0040]、图1、图2)。
另外,在JP5937631B中公开了,在所述受电电压的大小超过阈值的情况下将位置对准成功的意思告知显示部,结束位置对准并停止微弱电能的供给,提高供电电能来进行正式充电(JP5937631B的[0089]、[0090]、[0097])。
然而,如果仅仅检测受电部相对于供电部的距离,例如供电部和受电部在车辆内显示器上的位置显示可能颠倒,在该情况下,会给驾驶员等乘员带来不适感。
另外,在受电电压的大小超过阈值时结束位置对准而进行正式充电的情况下,正式充电中的受电效率(受电电能/供电电能)没有达到最优的可能性高,若长时间充电,虽然能够对电容器确保规定的充电量,但产生电能的浪费。
因此,为了进行俯视观察时使受电部的中心对准供电部的中心的最优的位置对准,在位置对准中,需要准确检测受电部相对于供电部的当前位置的二维位置。
然而,在日本发明专利授权公报特许第5937631号中,没有公开准确地检测受电部相对于供电部的当前位置的二维位置的方法,还存在改良的余地。
本发明是考虑这样的技术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准确地检测受电部相对于供电部的当前位置的二维位置的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8364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