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工业化制备大豆蛋白的7S蛋白的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73475.6 | 申请日: | 2018-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941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1 |
发明(设计)人: | 陈洁;梁贵江;何志勇;曾茂茂;秦昉;高大明;张爽;陶冠军;王林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J1/14 | 分类号: | A23J1/14;A23J3/34;A23J3/16 |
代理公司: | 南京禹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72 | 代理人: | 王晓东 |
地址: | 21412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工业化 制备 大豆蛋白 蛋白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工业化制备大豆蛋白的7S蛋白的方法及系统,其包括,分离,酶解,灭酶,超滤。本发明方法不但可以在温和的生产条件下制备7S蛋白并保持其营养价值,而且可以提高蛋白的功能特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发明以脱脂豆粉为原料,通过碱溶酸沉制备大豆分离蛋白,在酶解前添加谷胱甘肽,能够打开蛋白结构的二硫键,使酶解更加充分的进行,有利于胃蛋白酶选择性水解11S蛋白,再通过超滤再将酶解液小分子肽除去,即可得到纯的7S蛋白从而提供一种业化制备大豆蛋白的7S蛋白的方法,7S蛋白的得率相比于传统技术提高了15个百分点左右,具有较强的表面活性、较好的溶解性、乳化性与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大豆蛋白提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工业化制备大豆蛋白的7S蛋白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大豆中含有大量的贮存蛋白质,其含量可高达40%。根据沉降系数的不同,大豆蛋白可分为2S、7S、11S和15S四种组分,其中,7S组分中的β-伴大豆球蛋白(β-conglycinin)和11S组分中的大豆球蛋(glycinin)是大豆分离蛋白的主要成分。由于7S和11S氨基酸的组成、亚基的结构及其相互作用不同,他们表现出的功能性质如乳化性、凝胶型等存在较大差异7S蛋白含有的赖氨酸和疏水性氨基酸较多导致其具有较强的表面活性、较好的溶解性、乳化性与稳定性。天然的7S蛋白传统的提取方法繁琐,且纯度不是很高,提取率很低。20世纪50年代起至今,人们一直不断研究7S与11S的分离方法,这些方法主要包括碱溶酸提法、冷沉法、盐析法等,其中碱溶酸提法由于其较好的得率和提纯纯度一直被视为经典的分离方法,但近来也有学者在冷沉的基础上研究冻融处理的分离方法。天然的大豆分离蛋白功能特性不突出,使其难以满足食品体系对蛋白质功能特性的不同需求。7S的乳化性质明显优于11S,主要因为11S是一种通过二硫键连接的结构紧实的蛋白,因此乳化性质和起泡性质比7S蛋白低。因此,如果寻找一种高效、高纯度的工业化制备纯化大豆7S蛋白的方法是现有技术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鉴于上述的技术缺陷,提出了本发明。
因此,本发明其中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工业化制备大豆蛋白的7S蛋白的方法,其不但可以在温和的生产条件下制备7S蛋白并保持其营养价值,而且可以提高蛋白的功能特性。其中:所述7S蛋白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在98%以上,7S蛋白得率在20%以上,纯度在90%以上。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工业化制备大豆蛋白的7S蛋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分离:将脱脂豆粉分散于水中,搅拌使之充分混合,调节pH为碱性,室温搅拌,离心去除沉淀,上清液调节pH为酸性,静置,离心后取沉淀复溶于水,调节pH后搅拌,得到经过分离的蛋白溶液;
酶解:将所述经过分离的蛋白溶液调节蛋白浓度保温,加入谷胱甘肽、胃蛋白酶水解,调节pH;
灭酶:将经过酶解的蛋白溶液进行灭酶灭菌处理,离心得上清液;
超滤:经过灭酶的所述上清液先经过微滤,再按照分子量从高到低逐级超滤分级,得到纯的7S蛋白溶液。
作为本发明所述工业化制备大豆蛋白的7S蛋白的方法及系统的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分离,其中,所述将脱脂豆粉分散于水中,为将所述脱脂豆粉以质量比1:10的比例分散于水中;所述调节pH为碱性,其pH调节为8.0~8.5;所述室温搅拌,时间为2~3h;所述离心去除沉淀,其离心速率为6000~7000rpm;所述上清液调节pH为酸性,其pH调节为4~5;所述静置,时间为30~40min;所述离心后取沉淀复溶于水,其离心速率为3000~4000rpm;所述调节pH后搅拌,调节其pH为7,搅拌时间为2~3小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7347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超声波-微波辅助酶解河蚌蛋白工艺
- 下一篇:一种抗氧化饲料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