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反映储层产能的测井参数构建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73202.1 | 申请日: | 2018-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205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5 |
发明(设计)人: | 张军;王磊;李军;刘志远;南泽宇;李浩;付维署;胡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V11/00 | 分类号: | G01V11/00;E21B4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毕升专利事务所 11218 | 代理人: | 孙向民;廉莉莉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反映 产能 测井 参数 构建 方法 系统 | ||
公开了一种反映储层产能的测井参数构建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1)对目标储层段设置测井曲线图上自然伽马曲线、自然电位曲线的左右刻度;2)在目标储层段计算每一个深度点i的重叠差ci;3)当cic0,对目标储层段的孔隙度ap进行累加。本发明针对测井评价产能的难题,设计了利用自然伽马、自然电位、测井解释孔隙度资料构建能反映储层产能参数的方法,发明流程简单,易于操作,实际应用效果较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反映储层产能的测井参数构建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油气储层产能评价与预测是编制油田开发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上储层产能预测工作主要是基于试油、试采数据和油藏数值模拟等进行,基于测井资料进行产能评价并没有成熟的方法,这是由于产能是油气储层动态特征的综合指标,与流体的渗流性能、储层孔隙结构、生产压差等诸多动静态因素密切相关。而利用测井储层评价手段所获取的储层参数,主要反映的是储层的静态特征,难以反映其动态特征,所以测井参数与储层产能很难建立定量化的关系,但测井资料能反映储层储集能力等静态特征,而这些特征又与储层的产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测井资料在储层产能评价方面也能发挥较大的作用。
已有很多学者在这个领域进行了探索,归纳起来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大量试油、生产资料为基础,建立各类测井参数与储层产能的统计关系。
李闯(火山岩储层天然气产能预测方法研究[J].测井技术,2014,38(6):723-726.)由中子-密度重叠差、密度孔隙度-核磁共振孔隙度重叠差、横纵波时差比值等测井参数构建综合参数,将综合参数与有效厚度结合形成产能指数用于产能评价,认为综合参数与厚度的乘积能反映储层产气能力。
张松扬,范宜仁,黄国骞,等(常规测井特征比值法在大牛地气田产能评价研究中的应用[J].测井技术,2006,30(5):420-424.)将自然伽马比、井径比、深浅电阻率比等参数按照地区经验加权合成为综合指标,将之与气层厚度乘积,并建立与产能的关系,即利用综合比值划分产能级别。
魏汝岭(深层砂砾岩储层测井产能评价技术研究[D].东营:中国石油大学,2010.)利用核磁测井评价储层孔隙结构,综合多种孔隙结构参数构建综合分类指数对储层产能进行分类,来对储层进行产能评价。
另一类是采用神经网络、决策树、支持向量机等机器学习方法,利用已知样本(多个测井参数及对应的产能数据)建立产能评价模型,再利用模型对未知样品进行预测。
李河,王祝文,刘菁华,等.(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含气储层产能预测[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3,18(4):729-736.)将井径、自然伽马、声波、电阻率等常规测井参数作为输入属性,建立神经网络模型,对储层产能进行预测和评价。
乔磊(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与产能预测技术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5.)选取煤层厚度、埋深、裂缝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作为输入参数,建立非线性支持向量回归机模型对煤层气储层产能进行预测。
蒋必辞(苏里格砂岩渗流分析及压裂产能预测方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0个测井参数进行降维处理,提取四个因子作为输入建立神经网络产能预测模型。
以上文献均未涉及基于测井资料构建反映储层产能的测井参数的方法,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反映储层产能的测井参数,基于自然伽马、自然电位、测井解释孔隙度资料即能够简单、方便地建立。
公开于本发明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的一般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反映储层产能的测井参数构建方法及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7320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识别沉积相的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基于缓坡三角洲薄层砂体刻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