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果胶/阿霉素结合物的载药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72834.6 | 申请日: | 2018-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523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8 |
发明(设计)人: | 雷建都;陶英华;赵静养;侯晓芸;刘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47/61 | 分类号: | A61K47/61;A61K31/704;A61K9/19;A61P3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阿霉素 果胶 结合物 载药纳米粒子 制备 自组装 水中 表面活性剂 抗肿瘤药物 操作过程 毒副作用 果胶分子 靶向性 创新性 键连接 亲水段 疏水段 水合肼 未使用 酰腙 修饰 配方 释放 | ||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果胶/阿霉素结合物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以抗肿瘤药物阿霉素作为疏水段以果胶作为亲水段,通过水合肼对果胶进行修饰,然后将阿霉素连接到果胶分子上生成果胶/阿霉素结合物,该结合物在水中自组装形成具有pH敏感的果胶/阿霉素结合物载药纳米粒子。在本发明中通过利用酰腙键连接药物在水中自组装制备pH响应的载药纳米粒子具有创新性,且操作过程简单,配方中未使用任何其他表面活性剂,具有安全性、靶向性的特点,且能避免药物的不完全释放对患者带来的毒副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果胶/阿霉素结合物的载药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生物医药和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阿霉素(Doxorubicin),又被称为多柔比星,14-羟正丁霉素等,是一种具有光谱抗肿瘤活性的高效抗肿瘤药物,其主要作用机理是嵌入DNA而抑制核酸的合成。阿霉素具有强烈的细胞毒性作用,对各种周期的肿瘤细胞都具有杀灭作用,因此其适用与多种肿瘤的化学治疗。临床上,阿霉素主要通过静脉注射给药的方式进行化学治疗,但是,其在单独使用时,对于机体的强烈副作用如引发呕吐、脱发,影响骨髓造血功能和强烈的心脏毒性等,不仅给病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类药物更广泛地应用。
相对于单纯的游离药物,载药纳米粒子得益于“EPR”效应的存在具有更长的血液循环时间和病灶区域优先积累的效应,对于肿瘤的治疗具有潜在的巨大的优势。而利用高分子-药物结合物自身形成亲水疏水结构,可以自组装形成纳米颗粒,这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药物本身在治疗过程中所带来的副作用,而且能增进药物在肿瘤部位的被动累积,从而提高药物的传输效率和生物利用度。
其中,果胶是一种酸性多糖,由甲酯化的半乳糖醛酸聚合而成,在食品保健工业中常被用作叫凝集剂、增稠剂、乳化剂和稳定剂。在药剂学领域,它可用作亲水性乳化剂。本发明以生物相容性好的果胶为原料,采用水合肼对果胶进行修饰,然后将阿霉素化学连接到果胶分子上,制备得到果胶/阿霉素结合物,进一步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具有pH响应的果胶/阿霉素结合物的载药纳米粒子。所述pH响应是由果胶经水合肼修饰后与阿霉素结合形成的酰腙键结构产生,尽管果胶已经有用于载药纳米粒子研究的文献报道,但本发明的果胶/阿霉素结合物,是由果胶经酰腙键与阿霉素化学连接形成,分子结构新颖,其能够在水中自组装制备pH响应的载药纳米粒子,迄今为止,这一新的结合物及其制备的载药纳米粒子研究尚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果胶/阿霉素结合物的载药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方法提供的果胶/阿霉素结合物的载药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pH敏感性。在本发明中通过利用酰腙键连接药物自组装制备pH响应的载药纳米粒子具有创新性,且操作过程简单,配方中未使用任何其他表面活性剂,具有安全性、靶向性的特点,且能避免药物的不完全释放对患者带来的毒副作用。
本发明提供一种果胶/阿霉素结合物的载药纳米粒子包括式Ⅰ所示的结构:
本发明提供一种果胶/阿霉素结合物的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阿霉素盐酸盐溶于pH值为7.2~7.4的磷酸缓冲溶液(PB)中,避光反应24h得到阿霉素溶液,过滤烘干得到阿霉素固体粉末;
2)将果胶溶于有机溶剂二甲基亚砜中,加入水合肼反应16h后,然后加入阿霉素固体粉末,在搅拌条件下反应24~48h,得到反应混合溶液;
3)将步骤2)得到的反应混合溶液用乙醇沉淀,离心洗涤多次,将沉淀物在45℃真空干燥,得到果胶/阿霉素结合物;
4)取适量果胶/阿霉素结合物溶于二甲基亚砜中,搅拌溶解30min,逐滴滴入高速搅拌的去离子水中,将得到的反应溶液避光透析24h,定时换水,冷冻干燥得到果胶/阿霉素结合物的载药纳米粒子。
优选地,步骤1)所述磷酸缓冲溶液pH值为7.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林业大学,未经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7283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