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FLT3-ITD定量检测的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55516.9 | 申请日: | 2018-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436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8 |
发明(设计)人: | 王娟;荆瑞琳;李大为;玄兆伶;王海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诺优达基因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Q1/6886 | 分类号: | C12Q1/688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76 北京市大兴区经济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定量检测 数据获取模块 定量计算 检测结果 前期处理 输出模块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FLT3‑ITD定量检测的装置。该装置包括:数据获取模块、数据前期处理模块、定量计算模块以及检测结果输出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因突变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FLT3-ITD定量检测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并逐渐应用于癌症方向的科学研究及临床检测,我们对癌症的生发发展、临床表现及发病机理有了全新的认识。大量研究表明,癌症的产生是与体细胞突变密切相关,并且这种突变往往仅出现在某一种肿瘤的亚克隆之中。亚克隆突变的研究为疾病病程发展及预后分层提供了新的方向。
高深度的二代测序技术可以检测亚克隆变异。利用目标序列捕获测序技术对基因组特定区域进行测序,可以做到高深度低成本,因此可以积累大量的样本,为精确估计基因组特定位点的假阳性率分布提供了有利条件。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中FLT3基因突变的最常见类型为内部串联重复突变(internal tandem duplication ITD),其次为酪氨酸激酶结构域点突变(Tyrosine-kinase domain TKD)。FLT3-ITD常累及外显子14和15或者11和/或12,AML患者在FLT3近膜区(JM)常存在内部串联重复序列(ITDs),即以首尾相接的顺序插入若干个复制的核苷酸,为不定数量的碱基的复制,通常为3的倍数,因此读码框保持完整,使JM区延长,而其他结构域不受影响。这些突变在AML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的作用。AML患者中FLT3-ITD的发生率在成人约24%,儿童约10%~15%,继发性AML中约15%。2016年NCCN《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临床实践指南》指出正常核型的患者出现FLT3-ITD突变,其预后明显不佳,属于高危组;在复发难治AML患者的治疗中提到,出现FLT3-ITD突变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去甲基化药物(5-氮杂胞苷5-azacytidine或地西他滨decitabine)加索拉非尼sorafenib的方案[NCCN-AML]。所以FLT3-ITD的定量检测对于AML病人至关重要。
目前主流的FLT3-ITD检测方法是基于cDNA的PCR扩增方法。这种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在于,只能进行定量的检测,而无法同时获取到ITD发生的位置及序列信息。如果需要获取序列信息只能借助于1代sanger测序,而且还只限于ITD的定量在10%以上才能检出。也就是说,对于低频的ITD,只能获得定量信息,无法获得序列信息及位置信息。
另一种FLT3-ITD检测方法是直接利用NGS测序,再根据算法检测ITD(例如PINDEL)。该检测方法基于目标区域捕获的高深度测序,利用捕获的目标区域的信息来实现。由于捕获过程中可能对发生ITD的片段造成捕获缺失,从而导致目前的任何完全基于NGS测序算法(Pindel等),都只适合做定性分析,而无法获得准确的定量结果。此外,该方法还存在以下不可避免的内在局限性:1、由于ITD的模版序列与正常的基因组差异较大,对捕获影响较大,可能较高比例的ITD经过捕获后只存在有限的突变支持read,不好判断真假;2、同样由于捕获的差异,使得最终获得的ITD只能是定性的结果,而无法获取准确的定量结果。
而且,目前医疗检测领域更加倾向于对于一个AML患者使用一种检测方法获得该患者的更加详尽的信息。这一点NGS完全满足要求,只抽一次血,就可以完成基因SNV、CNV、INDEL及ITD的检测。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出新的算法,使得能够基于NGS进行FLT3-ITD的定量检测。
参考文献
1:http://journal.9med.net/html/qikan/yxxytzyx/xnjy/20123142/lcyjyjz/20120508085412484_568225.html
2:http://www.bloodjournal.org/content/128/22/1682?sso-checked=true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诺优达基因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未经安诺优达基因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5551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