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大数据的电子数据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45715.1 | 申请日: | 2018-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335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4 |
发明(设计)人: | 蒋志群;李弘珊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浩茗 |
主分类号: | G06F11/14 | 分类号: | G06F11/14;G06F1/26;H03K5/00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张贵宾 |
地址: | 264000 山东省烟台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数据 电子 数据处理 方法 | ||
1.一种基于大数据的电子数据处理方法,包括:
大数据信息处理中心获取多个用户端设备的状态,大数据信息处理中心确定多个用户端设备的优先级,大数据信息处理中心根据多个用户端设备的优先级进行数据的存储备份,在多个用户端设备需要时,大数据信息处理中心对多个用户端设备进行数据的恢复;具体而言:
在步骤S1中,大数据信息处理中心通过其内部的通信接口、经由链路尝试与M个用户端设备进行通信,以确认大数据信息处理中心与M个用户端设备之间是否可进行信息通信;其中M是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
在步骤S2中,当大数据信息处理中心与M个用户端设备可以进行信息通信时,大数据信息处理中心获取M个用户端设备的风险值以及M个用户端设备对应的重要程度,并进行计算以获得M个用户端设备的评价系数,并根据该评价系数确定M个用户端设备的优先级,并对M个用户端设备进行第一排序;当排序靠前的评价系数高于预设极值时,判定对应用户端设备所处的风险系数位于危急状态,为防止错误判定并防止资源占用和用户端设备的数据损毁,重新获取该用户端设备的风险值以及该用户端设备对应的重要程度并计算获得该用户端设备的评价系数,如果依旧危急则直接进入步骤S8;否则进行到步骤S4;
在步骤S3中,当大数据信息处理中心与M个用户端设备中的N个不可以进行信息通信时,尝试排除不可通信的故障,直到符合预设条件;当只有一个用户端设备可以进行信息通信时,获取可进行通信的该用户端设备的风险值以及该用户端设备对应的重要程度,并进行计算以获得该用户端设备的评价系数,然后直接进入步骤S5;而当有多个用户端设备可以进行信息通信时,获取可进行通信的多个用户端设备的风险值以及该多个用户端设备对应的重要程度,并进行计算以获得该多个用户端设备的评价系数,并根据该评价系数确定该多个用户端设备的优先级,并对该多个用户端设备进行第二排序;并继续进行到步骤S4;其中N是小于等于M的正整数;其中风险值是指容易造成数据损毁的指数,而重要程度是指用户端设备数据对于大数据信息处理中心进行记录的必要指数,而评价系数是根据用户端设备的风险值与该用户端设备对应的重要程度的加权和;其中所述预设条件为:先逐个排除不可通信的单个用户端设备的故障,直到单个用户端设备的尝试排除失败次数达到预设次数,当逐个对不可通信的用户端设备进行排除之后存在至少一个可通信的用户端设备时,停止尝试排除不可通信的故障,而进入后续步骤,而如果尝试排除不可通信的故障失败,则停止尝试排除不可通信的故障,进而退出并结束;
在步骤S4中,大数据信息处理中心根据用户端设备的评价系数,调用其中的比较模块和评价系数查找表,并获取评价系数查找表中的阈值;
在步骤S5中,当评价系数中的一个或多个大于阈值时,继续进行到步骤S7;
在步骤S6中,当评价系数全部小于阈值时,大数据信息处理中心等待M个用户端设备的备份请求的触发;当M个用户端设备中的一个或多个启动备份请求的触发时,继续进行到步骤S7;
在步骤S7中,判断步骤S5中评价系数大于阈值的用户端设备的个数,或者判断步骤S6中启动备份请求的触发的用户端设备的个数;当个数为1时,大数据信息处理中心的处理器将可用的可读存储介质作为该用户端设备信息的对应备份资源;而当个数为多个时,判断大数据信息处理中心的信息处理能力是否满足需要备份的用户端设备的需要;
在步骤S8中,当个数为多个且满足需要备份的用户端设备的需要时,根据评价系数从高到低的排序,大数据信息处理中心的处理器将可用的可读存储介质作为该用户端设备信息的对应备份资源;当个数为多个且不满足需要备份的用户端设备的需要时,大数据信息处理中心的处理器根据评价系数从高到低的排序,根据备份资源所能提供的最大备份能力,选择排序靠前的用户端设备,将可用的可读存储介质作为该用户端设备信息的对应备份资源,对于剩余的用户端设备的数据,进入延迟电路和暂存器进行存储;并在存在可用的可读存储介质时,将延迟处理的暂存数据依序存入可读存储介质;以及
在步骤S9中,在多个用户端设备需要时,大数据信息处理中心对多个用户端设备进行数据的恢复:调用存储在可读存储介质中的备份数据的路径,根据备份数据创建对应数据的恢复文档,将存储在可读存储介质中备份数据写入创建的恢复文档中;将备份数据复原为符号序列;将符号序列进行解析和拼接,将处理后的数据批量缓冲到暂存模块中,并且确定大数据信息处理中心可与对应的用户端设备进行信息通信后,经由数据信息处理中心的通信接口将处理后的缓冲到暂存模块中的数据发送给多个用户端设备进行数据的恢复;该方法优化处理器和存储资源的占用,提高电子数据处理效率,降低电力消耗,合理地进行资源调度和分配,并且保证可读存储介质的稳定存储,大数据信息处理中心本身也稳定,能够有效和稳定地供应电力,在大数据信息处理中心发生突发事件和异常时能够及时地延缓数据的备份,并及时进行再分配和再存储;该方法中的大数据信息处理中心包括电源模块、多个可读存储介质,其中该电源包括多个子电源,每个子电源各自连接到对应的可读存储介质,子电源与可读存储介质的数量相同,其中每个子电源包括以下结构:第一功率晶体管,其源极连接电源VCC,其栅极连接放大模块的输出,其漏极连接各个子电源对应的可读存储介质的电源输入端;该放大模块的正输入端连接参考模块的输出,该放大模块的负输入端连接电阻R11的第一端和电阻R12的第一端;电阻R11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功率晶体管的漏极以及电容C11的第一端;电容C11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13的第一端;电阻R13的第二端与电阻R12的第二端都接地;在该参考模块的结构中,晶体管Q11、晶体管Q12、晶体管Q13的源极都连接到电源VCC,而三者的栅极都连接在一起,晶体管Q11的漏极连接晶体管Q14的源极,晶体管Q12的漏极连接晶体管Q15的源极,晶体管Q16的漏极连接晶体管Q16的源极,晶体管Q14、晶体管Q15、晶体管Q16的栅极都连接到第一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晶体管Q14的漏极连接到电阻R14的第一端和第一功率放大器的负输入端,晶体管Q15的漏极连接到晶体管Q18的发射极、电阻R15的第一端和第一功率放大器的正输入端,电阻R14的第二端连接到晶体管Q17的发射极,晶体管Q17和晶体管Q18两者的基极和集电极都连接到地,晶体管Q16的漏极连接到电阻R15的第二端、第二功率放大器的正输入端,第二功率放大器的负输入端连接到第二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并作为参考模块的输出而连接放大模块的正输入端;
步骤S8中的延迟电路的具体结构为:晶体管Q21、晶体管Q24、晶体管Q26、晶体管Q28各自的源极以及电容C21的第一端连接到电源供应电压;晶体管Q23、晶体管Q25、晶体管Q27晶体管Q29各自的源极连接到数字地电压;晶体管Q21的栅极与晶体管Q22的栅极以及输入的剩余的用户设备的数据相连,晶体管Q21的漏极与晶体管Q22的漏极、电容C21的第二端、电容C22的第一端、晶体管Q24的栅极、晶体管Q25的栅极相连,晶体管Q22的源极与晶体管Q23的漏极连接;晶体管Q23的栅极连接偏压,其中当接收到处理器发出的剩余的用户设备的数据输入的命令时,该偏压被触发为高电平,当剩余的用户设备的数据全部通过该延迟电路之后,该偏压被触发为低电平;晶体管Q24的漏极和晶体管Q25的漏极、晶体管Q26的栅极、晶体管Q27的栅极连接,晶体管Q26的漏极与晶体管Q27的漏极、电容C22的第二端、晶体管Q28的栅极、晶体管Q29的栅极连接,晶体管Q28的漏极与晶体管Q29的漏极连接并作为该延迟电路的输出,进而输入到暂存器中;
该方法进一步包括:当可读存储介质中的一个发生异常时,其对应的检测电路向处理器发送异常中断信号的同时将传输的数据切入到延迟器,并经延迟器输出之后进入到备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处理器记录数据的备用存储位置、断点时间,并在该用户端设备的数据备份完毕之后进行断点数据的补充以及前后两个可读存储介质的信息记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浩茗,未经赵浩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45715.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数据储存装置及映射表重建方法
- 下一篇:基于分布式系统的数据恢复方法及系统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