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顶棚安全气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40025.7 | 申请日: | 2018-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018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01 |
发明(设计)人: | 杨丽丽;杨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临港均胜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延锋汽车智能安全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213 | 分类号: | B60R21/213;B60R21/237 |
代理公司: | 北京连城创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4 | 代理人: | 刘伍堂 |
地址: | 20012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顶棚 安全气囊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汽车被动安全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顶棚安全气囊装置,包括气体发生器、隔热片、壳体和气袋,气袋包括一级推进折叠结构、二级推进折叠结构和气袋主体,充气口与气袋主体之间设置有一级推进折叠结构,二级推进折叠结构位于气袋主体的末端,气袋主体包括支撑折叠结构、乘员缓冲保护折叠结构和内压自调整折叠结构。本发明同现有技术相比,通过一级推进折叠结构,二级推进折叠结构的设计,将气袋主体从顶棚中迅速推出,解决了顶棚安全气囊装置对遮阳板、顶棚及周边环境件的冲击问题,通过两翼对称折叠结构、气囊姿态自调整折叠结构、内压自调整折叠结构的设计,使气袋主体在脱离顶棚后,迅速展开,为车内乘员提供快速有效的全面保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被动安全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顶棚安全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工业经过100多年的不断创新发展,汽车设计师已经不再满足于纯粹的机械设计,而更加注重智能化、高安全性能和舒适性的创新设计。在保证乘员安全的前提下,为了摆脱车内空间对智能化设备和乘员舒适性的约束,出现了顶棚式正面安全气囊,以替代安装于仪表板内的传统正面安全气囊,从而使仪表板的设计更加简洁、灵活,并且释放了仪表板部分空间,为设计师的创新设计提供更多可能性。
因此,顶棚式正面保护安全气囊的创新设计是符合当下汽车开发和人们需求的产品设计,但由于其安装位置的特殊性,在顶棚安全气囊展开时,对周围环境件所造成的冲击,是目前顶棚安全气囊装置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专利US20050062262A1中公开了一种顶棚式乘员安全气囊装置,该气囊装置安装于乘员上方顶棚中,包含气体发生器、气袋和气体发生器壳体。当气囊工作时,气体发生器所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经过气体发生器壳体的导向,对气袋充气,使气囊顺利展开,以达到保护乘员的功能。该气囊装置通过气体发生器直接对气袋充气,气体发生器的利用效率较高、零部件少、成本低,但没有考虑到气囊展开时对遮阳板的冲击,在气囊展开时遮阳板存在受到猛烈冲击直接脱落,对乘员造成伤害的风险。
因此,需要设计一种顶棚安全气囊装置,以解决顶棚安全气囊对遮阳板、顶棚及周边环境件的冲击问题,并且为车内乘员提供快速有效的全面保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顶棚安全气囊装置,以解决顶棚安全气囊对遮阳板、顶棚及周边环境件的冲击问题,并且为车内乘员提供快速有效的全面保护。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一种顶棚安全气囊装置,包括气体发生器、隔热片、壳体和气袋,气体发生器置于气袋内部,气体发生器与壳体之间设有隔热片,其特征在于:气袋包括一级推进折叠结构、二级推进折叠结构和气袋主体,充气口与气袋主体之间设置有一级推进折叠结构,二级推进折叠结构位于气袋主体的末端,气袋主体包括支撑折叠结构、乘员缓冲保护折叠结构和内压自调整折叠结构,支撑折叠结构、乘员缓冲保护折叠结构位于气袋主体的两端,内压自调整折叠结构位于气袋主体的底部。
所述的气袋主体的两翼沿气袋的中心线向内对称折叠,形成两翼对称折叠结构,两翼对称折叠结构进行U型折叠后,形成气囊姿态自调整折叠结构。
所述的一级推进折叠结构为锯齿型折叠结构,所述的二级推进折叠结构为U型折叠结构。
所述的一级推进折叠结构为对称的V型折叠结构,所述的二级推进折叠结构为手指型折叠结构。
所述的支撑折叠结构为锯齿型折叠结构或卷折折叠结构,所述的乘员缓冲保护折叠结构为卷折折叠结构。
所述的内压自调整折叠结构设于支撑折叠结构或乘员缓冲保护折叠结构内。
在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工作后,一级推进折叠结构先对气袋主体施加一个沿车身-X向的推力,接着二级推进折叠结构对气袋主体施加一个沿车身-X向的拉力,将气袋主体从顶棚中迅速推出,保证遮阳板的完整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临港均胜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延锋汽车智能安全系统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上海临港均胜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延锋汽车智能安全系统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4002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机动车的车辆座椅
- 下一篇:行人小腿保护装置及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