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顶棚安全气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40025.7 | 申请日: | 2018-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018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01 |
发明(设计)人: | 杨丽丽;杨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临港均胜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延锋汽车智能安全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213 | 分类号: | B60R21/213;B60R21/237 |
代理公司: | 北京连城创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4 | 代理人: | 刘伍堂 |
地址: | 20012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顶棚 安全气囊 装置 | ||
1.一种顶棚安全气囊装置,包括气体发生器、隔热片、壳体和气袋,气体发生器(1-1)置于气袋(1-2)内部,气体发生器(1-1)与壳体(1-4)之间设有隔热片(1-3),其特征在于:气袋(1-2)包括一级推进折叠结构(6-2)、二级推进折叠结构(6-3)和气袋主体,充气口(6-1)与气袋主体之间设置有一级推进折叠结构(6-2),二级推进折叠结构(6-3)位于气袋主体的末端,气袋主体包括支撑折叠结构(6-4)、乘员缓冲保护折叠结构(6-5)和内压自调整折叠结构(6-6),支撑折叠结构(6-4)、乘员缓冲保护折叠结构(6-5)位于气袋主体的两端,内压自调整折叠结构(6-6)位于气袋主体的底部,
所述的支撑折叠结构(6-4)为锯齿型折叠结构或卷折折叠结构,所述的乘员缓冲保护折叠结构(6-5)为卷折折叠结构,
所述的内压自调整折叠结构(6-6)设于支撑折叠结构(6-4)或乘员缓冲保护折叠结构(6-5)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顶棚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袋主体的两翼沿气袋(1-2)的中心线向内对称折叠,形成两翼对称折叠结构(5),两翼对称折叠结构(5)进行U型折叠后,形成气囊姿态自调整折叠结构(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顶棚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级推进折叠结构(6-2)为锯齿型折叠结构,所述的二级推进折叠结构(6-3)为U型折叠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顶棚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级推进折叠结构(6-2)为对称的V型折叠结构,所述的二级推进折叠结构(6-3)为手指型折叠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顶棚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气体发生器(1-1)工作后,一级推进折叠结构(6-2)先对气袋主体施加一个沿车身-X向的推力,接着二级推进折叠结构(6-3)对气袋主体施加一个沿车身-X向的拉力,将气袋主体从顶棚(2-2)中迅速推出,保证遮阳板(2-1)的完整性。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顶棚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囊姿态自调整折叠结构(4)为U型折叠结构,在气袋主体从顶棚(2-2)中推出后,气囊姿态自调整折叠结构(4)展开,使气袋主体的展开方向调整为车身X向。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顶棚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气囊姿态自调整折叠结构(4)展开后,所述的两翼对称折叠结构(5)沿车身Y向展开,保证气袋主体的稳定性。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顶棚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对称折叠结构(5)展开后,支撑折叠结构(6-4)沿前挡风玻璃展开,乘员缓冲保护折叠结构(6-5)向乘员方向展开,在气袋主体与乘员接触前,内压自调整折叠结构(6-6)不工作,以减小气袋主体的体积,加速支撑折叠结构(6-4)和乘员缓冲保护折叠结构(6-5)的到位时间,保证气袋主体为乘员提供充足的支撑,在气袋主体与乘员接触且气袋主体的内压力超出安全范围后,内压自调整折叠结构(6-6)沿车身-Z方向缓慢展开,降低气袋主体内部压力,减少乘员胸部的伤害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临港均胜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延锋汽车智能安全系统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上海临港均胜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延锋汽车智能安全系统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40025.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机动车的车辆座椅
- 下一篇:行人小腿保护装置及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