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陆军战术兵棋博弈中坦克战术行为模拟方法及系统和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238441.3 | 申请日: | 2018-03-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473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7 |
| 发明(设计)人: | 赵美静;刘朝阳;倪晚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恒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76 | 代理人: | 郭文浩 |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陆军 战术 博弈 坦克 行为 模拟 方法 系统 设备 | ||
本发明涉及陆军战术兵棋博弈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陆军战术兵棋博弈中坦克战术行为模拟方法及系统和设备,旨在提高模拟系统在复杂多变环境下的速度。本发明的坦克战术行为模拟方法包括:接收我方棋子位置、敌方棋子位置,以及棋子在战场任意位置点的攻击区域、被攻击区域和机动区域等当前的态势信息;根据当前的态势信息确定模拟系统中我方坦克的初始位置并选择初始攻击目标;根据初始攻击目标将我方坦克机动到攻击位置;选择我方坦克在当前位置的攻击目标;对当前位置的攻击目标进行射击;计算当前位置点对应的撤退位置;将我方坦克撤退到当前位置点对应的撤退位置。使坦克能够在复杂、高动态及不确定的博弈回合内快速、合理地执行战术行为动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陆军战术兵棋博弈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陆军战术兵棋博弈中坦克战术行为模拟方法及系统和设备。
背景技术
我国地域辽阔,周边环境复杂,威胁对象可能来自不同的地域,作为世界第一的陆军是守卫战略要塞和维护我国领土安全的主要军事力量。坦克是具有强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坚固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坦克作为陆军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和装甲兵的基本装备,主要用于与敌方坦克和其它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摧毁野战工事,歼灭有生力量。坦克在现代战争中作为重要的作战武器和突防装备,是左右战争胜败格局的重要因素。
计算机兵棋系统具备节省训练经费、不受场地限制、接近真实体验等优点,是和平时期战略战役指挥能力训练的有效途径,可以有效提高作战推演的逼真度和效率,开展计算机兵棋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军事意义。兵棋地图中最基本的几个概念包括:通视、可观察、可攻击、机动力等。观察点与目标点之间通视指的是连接两点直线所经过的地形或烟雾无遮蔽;观察目标对被观察目标可观察指的是在两目标位置点满足通视的条件下,观察目标对被观察目标具有观察能力;攻击目标对被攻击目标可攻击指的是在两目标满足可观察的条件下,被攻击目标在攻击目标的射程内;棋子单位在地图上的移动称为机动;由于棋子模拟的单位各不相同,不同棋子(在一个回合内)具有不同的机动力。在陆军战术兵棋博弈中,坦克作为战场的主要作战力量,其战术能力及作战效能是解决战斗的关键因素,因此,对坦克单兵战术行为模型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常见的行为建模方法包括有限状态机(Finite State Ma-chine)、Petri-Net以及产生式规则系统等。传统的兵力行为建模方法实现简单,能很好地模拟作战实体的物理特性;但由于战场环境的动态变化和不确定性,对作战过程中各种情况进行预先的定义困难,将作战任务表示成各个独立的状态和对各状态迁移进行定义的过程非常复杂,模型逻辑关系往往不清晰、可读性差、容易出错,难以实现复杂的坦克战术行为模拟。因此,亟需对复杂、高动态及不确定兵棋博弈环境下的坦克战术行为进行模拟。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陆军战术兵棋博弈中坦克战术行为模拟方法及系统和设备,提高了复杂多变环境下的模拟速度。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陆军战术兵棋博弈中坦克战术行为模拟方法,包括:
步骤S1,接收当前的态势信息;根据所述当前的态势信息,确定模拟系统中我方坦克的初始位置,并选择初始攻击目标;
步骤S2,根据所述初始攻击目标,将我方坦克机动到攻击位置;
步骤S3,选择我方坦克在当前位置的攻击目标;
步骤S4,对所述当前位置的攻击目标进行射击;
步骤S5,计算当前位置点对应的撤退位置;
步骤S6,将我方坦克撤退到所述当前位置点对应的撤退位置;
其中,
所述当前的态势信息,包括:我方棋子位置、敌方棋子位置,以及棋子在战场任意位置点的攻击区域、被攻击区域和机动区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3844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