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真空管道磁悬浮列车真空接驳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24890.2 | 申请日: | 2018-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601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1 |
发明(设计)人: | 胡业发;张遥;吴华春;张丽;宋春生;吴彦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1B1/00 | 分类号: | B61B1/00;B61B13/1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王丹;乐综胜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真空 管道 磁悬浮 列车 接驳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真空管道磁悬浮列车真空接驳系统,包括过渡舱体、金属波纹管和对接框,过渡舱体的前端设有密封舱门,过渡舱体的后端与金属波纹管的一端连接,金属波纹管的另一端与对接框连接,对接框用于与磁悬浮列车对接,金属波纹管内设有伸缩过道,伸缩过道的一端与对接框连接,过渡舱体的底部设有伸缩过道滑槽,伸缩过道的另一端设置于伸缩过道滑槽内,过渡舱体与对接框之间连接有电动缸,电动缸带动对接框进行位移,使金属波纹管随伸缩过道沿伸缩过道滑槽移动,金属波纹管用于磁悬浮列车和车站的柔性对接。乘客能直接进入,能耗低,对接快,换乘效率高,不受真空管道工况影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真空管道磁悬浮列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真空管道磁悬浮列车真空接驳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交通压力变得越来越大,磁悬浮列车具有高速、舒适、安全、能耗低、噪音小等特点而越来越受关注。随着技术的发展,磁悬浮结合真空管道技术的应用克服了高速列车带来的摩擦问题,速度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真空管道磁悬浮技术将是未来交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关于真空管道运输的接驳的思路主要是设置隔离舱以便乘客进出,具体增减压仓的布置有两种思路:一、将增减压仓设计成大型隔离舱,具体做法是在车站处管道两端设立隔离门。当磁浮列车减速进入旁道车站部位时,车站处管道两端隔离门降下形成隔离舱。隔离舱的放气阀进行增压操作直至气压与外界平衡,管道打开乘客可以自由进出,乘客上车后真空泵工作管道里气压平衡后管道两端隔离门再打开。这种设置方法可以容纳整节车厢,但是这种方法需要很大空间,抽成真空所需时间长,列车停留时间很长,对真空泵的要求高,能耗高。二、另一种思路是将隔离舱设计成对接结构,磁浮列车减速进入旁道后依靠沿途的传感器进行缓慢降速。停止后与车站上设置的可伸缩接驳走廊系统进行对接,对接机构锁紧后对走廊进行增压操作,气压平衡后打开走廊隔离门乘客进入。这种思路抽真空的耗时少,操作方便并且能耗少,是目前真空磁悬浮驳接系统的发展方向。但是现有的对接式接驳系统存在密封困难、伸缩机构设计不合理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了一种真空管道磁悬浮列车真空接驳系统,乘客能直接进入,能耗低,对接快,换乘效率高,不受真空管道工况影响。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真空管道磁悬浮列车真空接驳系统,包括过渡舱体、金属波纹管和对接框,过渡舱体的前端设有密封舱门,过渡舱体的后端与金属波纹管的一端连接,金属波纹管的另一端与对接框连接,对接框用于与磁悬浮列车对接,金属波纹管内设有伸缩过道,伸缩过道的一端与对接框连接,过渡舱体的底部设有伸缩过道滑槽,伸缩过道的另一端设置于伸缩过道滑槽内,过渡舱体与对接框之间连接有电动缸,电动缸带动对接框进行位移,使金属波纹管随伸缩过道沿伸缩过道滑槽移动,金属波纹管用于磁悬浮列车和车站的柔性对接。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过渡舱体的后端连接有长方形外壁的一端,长方形外壁的另一端连接有真空管道,过渡舱体通过长方形外壁与真空管道连通,对接框的底部设有承重滚轮,承重滚轮的底部与长方形外壁接触,过渡舱体的侧壁设置有气压平衡阀和真空泵接口。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密封舱门和过渡舱体均为双层结构,且两夹层之间分布有加强筋。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过渡舱体上设有中间固定板,电动缸通过侧向固定法兰固设于中间固定板上,中间固定板与过渡舱体焊接,电动缸与对接框之间连接有空心推杆,过渡舱体的舱壁上固设有直线轴承,直线轴承套装于空心推杆上。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密封舱门的门框上设有密封槽,密封槽内设有橡胶垫圈。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密封舱门通过铰链与过渡舱体连接,密封舱门上还设有锁紧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2489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