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及送电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98834.6 | 申请日: | 2018-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314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09 |
发明(设计)人: | 荻岛拓哉;加藤雅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2 | 分类号: | H02J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梁丽超;田喜庆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送电装置 非接触电力传输 送电线圈 绝缘性基板 受电线圈 线圈图案 重力方向 磁通量 内置 支撑 导电性 插入设备 电力传输 感应电流 受电装置 横切 壳体 配置 平行 开口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及送电装置。为了提高电力传输的效率,送电装置中内置的送电线圈和受电装置中内置的受电线圈有必要保持在分开规定距离的位置。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具有:设备和送电装置,所述设备具备受电线圈,配置为通过与重力方向交叉的第一方向的磁通量来产生感应电流,第一线圈图案的最外形状在横切重力方向及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具有第一宽度,所述送电装置具备:送电线圈,配置为以使产生第一方向的磁通量,第二线圈图案的最外形状在第二方向上具有大于第一宽度的第二宽度;支撑部,与第一绝缘性基板平行地支撑第二绝缘性基板;以及导电性的壳体,具备送电线圈和支撑部,具有能够插入设备的开口。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便携式热敏记录装置等设备中使用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
背景技术
智能手机等便携终端装置内置有可充电的二次电池。充电用的AC适配器以有线的方式与便携终端连接,对二次电池进行充电。近年来,便携终端装置能够搭载非接触充电功能。便携终端装置具备用于接收电力的受电线圈、通过受电线圈产生电力的受电电路、用于对二次电池进行充电的充电电路等,实现了非接触充电功能。非接触充电功能应用了非接触电力传输,以非接触的方式从送电线圈传输电力,并通过受电线圈接收该电力。
在非接触电力传输中,通过送电装置中具备的送电线圈和便携终端装置中具备的受电线圈之间的电磁感应来传输电力的方法得到普及。电磁感应中使用的频带为100kHz~200kHz左右。已知具备非接触电力传输功能的充电台。由于便携终端装置的表面为平面状,因此作为送电装置的充电台的载置便携终端装置的上表面也是平面状。将便携终端装置放在充电台的上表面上的任意位置时,充电台检测出便携终端装置的位置,并移动送电线圈使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为最合适的位置关系,对便携终端装置进行充电。通过在充电中进一步进行位置微调,从而提高电力传输效率。
非接触充电装置的使用并不限于智能手机等呈薄型形状的便携终端装置。在具有某种程度的厚度,甚至具备突起部等的便携终端装置或电子设备中,也可以使用非接触充电装置对便携终端装置或电子设备中内置的二次电池进行充电。例如,便携式打印机和便携式摄像机等箱型形状的便携式电子设备或玩具等中也使用了非接触充电装置。也存在对多台这样的设备一并进行充电的充电台。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通过非接触电力传输向电子设备输送电力时,容易从送电装置或受电装置产生噪声。为了抑制从送电装置及受电装置产生的噪声,用金属制的箱子包围送电装置及受电装置。为了提高电力传输的效率,送电装置中内置的送电线圈和受电装置中内置的受电线圈有必要保持在分开规定距离的位置。在用金属制的箱子包围送电装置和受电装置时,从箱子的外侧难以确认是否保持在分开规定距离。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具备:设备以及送电装置,所述设备具备:平面状的第一绝缘性基板,在表面具有第一导电层;以及受电线圈,将所述第一导电层作为第一线圈图案,并配置为通过与重力方向交叉的第一方向的磁通量来产生感应电流,所述第一线圈图案的最外形状在横切所述重力方向及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具有第一宽度,所述送电装置具备:平面状的第二绝缘性基板,在表面具有第二导电层;送电线圈,将所述第二导电层作为第二线圈图案,并配置为以使产生所述第一方向的磁通量,所述第二线圈图案的最外形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具有大于所述第一宽度的第二宽度;支撑部,与所述第一绝缘性基板平行地支撑所述第二绝缘性基板;以及导电性的壳体,具有所述送电线圈和所述支撑部,并具有能够插入所述设备的开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芝泰格有限公司,未经东芝泰格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9883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