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人工智能的影像匹配及识别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198392.5 | 申请日: | 2018-03-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918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4 |
| 发明(设计)人: | 吴勇军;李延奇;盛宇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卓融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K9/62 | 分类号: | G06K9/62;G06N3/04 |
| 代理公司: | 苏州唯亚智冠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89 | 代理人: | 宋秀丽 |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人工智能 影像 分类 匹配 工业生产领域 应用范围广 产品加工 产品模型 产品问题 产品影像 处理效率 生产效率 影像识别 假缺陷 原稿 排查 工业产品 学习 检修 数据库 追踪 应用 统计 分析 监督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影像匹配及识别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收集产品模型及原稿,获取产品影像;建立人工智能影像认别数据库;使用监督学习法对数据进行分类、学习;进行影像认别;对于影像识别后的问题进行统计、检修。由此,可以对工业产品极大程度消除假缺陷,提高生产效率。能够对缺陷进行分类,对缺陷的级别进行分类,便于排查。能够对特定区域内的缺陷进行追踪,有利于产品问题分析,提升产品加工质量。最大程度的免人工自主学习,提高了人工智能处理效率。应用范围广,可应用到绝大多数的工业生产领域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人工智能的应用,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影像匹配及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机器人生产已广泛用于工业生产,但生产过程中的品质控制仍然存大较大的问题,虽然采用于自动光学检测等手段,但是效率及结果不能满足大生产的需要。
具体来说,对于大部分产品的缺陷仍然需要人工确认,对于缺陷的分类统计必须依靠人工来进行,并且不能及时反馈到生产工序,特别是产品的重要部分,没有办法分区域同时检测,严重地影响了产品品质,提高了生产的成本。
有鉴于上述的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影像匹配及识别方法,使其更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影像匹配及识别方法。
本发明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影像匹配及识别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收集产品模型及原稿,获取产品影像。步骤二,建立人工智能影像认别数据库。步骤三,使用监督学习法对数据进行分类、学习。步骤四,进行影像认别。步骤五,对于影像识别后的问题进行统计、检修。
进一步地,上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影像匹配及识别方法,其中,所述步骤一中,产品模型及原稿的最小象素大于等于10UM,通过线性扫描相机或是3D相机来获取产品影像,对产品影通过自适应灰阶值进行降噪处理。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影像匹配及识别方法,其中,所述步骤二中,对已标注好结果的训练样本,通过模型输出预测结果,通过优化,使得预测值和真实值的误差最小化,令模型能够对未知的数据进行分类。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影像匹配及识别方法,其中,所述步骤三中,采用卷积神经网络来建立监督式学习法,对标注数据进行训练,
S1,卷积神经网通过卷积核的卷积计算,将图像数据演变成卷积层的数据;
S2,通过激活层采用Relu函数,进行非线性变换;
S3,接入池化层对数据尺度进行缩减;
S4,S1至S3构成大循环,组成深度网络;
S5,接入全连接层和激活层构成的循环网络;
S6,连接softmax函数计算出损失函数值。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影像匹配及识别方法,其中,所述步骤三中的学习过程为,通过BP算法,运用链式法,则对神经网络中的各层的参数的梯度进行传递和更新;
利用SGD算法、adam算法、退火算法对参数进行学习;
采用Dropout方法,在每批次的训练过程中,神经网络各隐含层的神经元为随机失活状态,随机保留另外一部分神经元。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影像匹配及识别方法,其中,所述步骤三中的学习过程中,
按照产品品质进行分类,按尺寸及位置计量分类属性,
按照产品的行业标准及客户标准建立可视化品质类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卓融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卓融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9839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