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铁路驼峰车辆电磁减速器系统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81211.8 | 申请日: | 2018-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230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1 |
发明(设计)人: | 万良元;赵纯汉;赵鸿滨;宋强;郑四木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国兴力德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K7/10 | 分类号: | B61K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7 | 代理人: | 刘洪勋 |
地址: | 100070 北京市丰台区南四***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励磁线圈 电磁铁 车辆电磁减速器 直流电 电源 铁路驼峰 系统装置 多级变压器 三相交流电 磁感应器 可操控性 平滑调整 使用寿命 稳压电源 无噪声 整流器 磁轭 污染 | ||
一种铁路驼峰车辆电磁减速器系统装置,包括轮对,其特征是:它还包括电源、电磁铁、测磁感应器,所述电源由多级变压器、整流器、稳压电源组成,该电源是把三相交流电变为可平滑调整电流的直流电,所述电磁铁由磁轭和励磁线圈组成,所述励磁线圈通有直流电,该励磁线圈与所述轮对之间有气隙间距。本发明具有安全性高、控制精度高、可操控性强、无磨耗、使用寿命长且无噪声和污染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铁路驼峰调速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铁路驼峰车辆电磁减速器。电磁减速装置可以作为混合动力汽车及磁悬浮列车的辅助制动,在驼峰调速领域将会取代机械型减速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铁路货运息息相关,铁路编组站作为货运列车的分拣枢纽,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铁路驼峰场是编组站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是利用驼峰自身的坡度,让到达同一轨道的车列利用自身重力溜放,进入打靶区从而安全连挂,但是在驼峰溜放过程中车列的速度需要严格管控,否则会出现连挂不上或超速撞坏车辆的后果。现阶段我国部分大型编组站已经实现驼峰溜放自动化,所使用的调速工具多为钳夹式减速器和减速顶,钳夹式减速器布置在溜放段,主要起到管控车列在溜放段的出口速度,属间隔制动。而减速顶一般布置在编组站尾部的打靶区,作用是再次调控车列的速度,已达到安全连挂的目的,属于目的制动。
目前间隔制动所使用钳夹式减速器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在现实操作中,往往采用放头拦尾的策略,但是当尾部车列空载时,就会发生制动等级误差,导致轮对被钳夹式减速器挤出脱线的事故,原因出在其自身的减速原理上。钳夹式减速器主要是靠夹板挤压车列的轮对从而产生摩擦,使轮对的转速下降从而起到减速的作用。轮对被挤压力过大损伤了轮轴的配合力,长时间挤压使轮对磨损严重,且钳夹式减速器启动后需要较长的缓解时间,影响驼峰解体能力和解体效率,严重制约铁路的运输能力。摩擦也会产生大量噪声和有害粉尘污染,不满足国家的环保要求。为此,应研制新的车辆减速器,实现安全可靠且无噪声作业环境。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铁路驼峰车辆电磁减速器系统装置,它具有安全性高、控制精度高、可操控性强、无磨耗、使用寿命长且无噪声和无污染的特点。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铁路驼峰车辆电磁减速器系统装置,包括轮对,其特征是:它还包括电源、电磁铁、测磁感应器,所述电源由多级变压器、整流器、稳压电源组成,该电源是把三相交流电变为可平滑调整电流的直流电,所述电磁铁由磁轭和励磁线圈组成,所述励磁线圈通有直流电,该励磁线圈与所述轮对之间有气隙间距。
在所述励磁线圈中间穿插铁芯以增大磁场强度。
所述测磁感应器用来检测速度、时间、电流大小和磁感应强度,为数显式转速表。
所述测磁感应器还包含用于复查的特斯拉计。
所述励磁线圈通有直流电后形成励磁电流,该励磁电流为10~20A。
所述气隙间距为5~15mm。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这种非接触式的铁路驼峰车辆电磁减速器不像钳夹式减速器需要上下移动制动轨夹轮对发生摩擦,也不像减速顶的止冲装置损坏轮对,因此提高了车辆轮对的使用寿命。2、由于电磁减速器是非接触式制动模式,制动过程中减速器的内部零件基本无相对移动,和车辆的轮对也无摩擦,所以保证了减速器的使用年限肯定超过钳夹式减速器,简单的结构使得安装的成本和维修费用相对也少很多,同时还可彻底解决噪声和污染等问题。3、本电磁减速器独特的极简结构保证了它的形状可随意的调节,甚至安装在曲线线路上,相比之下钳夹式减速器要求线路的直线型,这样大大制约了减速器的适用范围,导致部分线路浪费空置。4、本电磁减速器无需缓解时间,基本上通电就立刻制动,减速结束断电即可,没有时间上的滞后,减少了缓解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铁路驼峰车辆电磁减速器系统控制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国兴力德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国兴力德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8121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悬挂列车锥形摩擦式制动装置
- 下一篇:一种无缝线路微位移测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