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民机多电系统的负载管理方法和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180686.5 | 申请日: | 2018-03-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005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 发明(设计)人: | 赵广涛;康元丽;何兆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民用飞机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J3/00 | 分类号: | H02J3/00;H02J3/24;H02J3/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政联科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89 | 代理人: | 陈超 |
| 地址: | 102211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民机多电 系统 负载 管理 方法 | ||
1.一种民机多电系统的负载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S1,确定当前飞行阶段所需启动负载的优先级;
S2,基于电网当前允许的功率限额和各个负载的优先级,确定能够启动的负载作为接入负载组;
S3,基于所述各个负载的优先级,以及所述接入负载组中第一个负载的原始启动时间,获取各个负载的次优启动时间;
其中,所述步骤S3包括:
S31,确定所述接入负载组中每个负载的约束时间,所述约束时间为最大启动时间或前一个负载的所述次优启动时间,所述最大启动时间是所述接入负载组中各个负载按照优先级顺序依次在上一优先级负载稳定后启动的时间;
S32,确定所述接入负载组中每个负载启动时间的约束条件,所述约束条件包括当前优先级负载与所有高优先级负载的功率曲线叠加后的瞬时总功率不大于功率限额,以及所述接入负载组中负载按优先级顺序依次启动;
S33,以设定的时间单位为遍历单位,采用两两叠加法以所述最大启动时间或前一负载的次优启动时间为时间起点进行遍历,得到满足所述约束条件的启动时间,作为该负载的次优启动时间,其中,第一个负载的次优启动时间为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S4,在所述次优启动时间的基础上获取所述接入负载组的最优启动时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3包括:
S331,以第i个负载的所述最大启动时间为起点,沿时间轴往前移动第i个负载的瞬时功率曲线,或者以第i-1个负载的次优启动时间为起点,沿时间轴往后移动第i个负载的瞬时功率曲线,i≥2;
S332,判断当前次移动后前i个负载的叠加瞬时总功率峰值是否不大于电网允许的功率限额;
S333,若是,继续往前移动第i个负载的瞬时功率曲线,并执行步骤S332;否则,将上一次移动的该负载的瞬时功率曲线对应的时间作为该负载的次优启动时间;
S334,判断是否遍历完所有负载;
S335,若是,则结束流程,得到每个负载的次优启动时间;否则,将i+1赋值给i返回步骤S33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负载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包括如下步骤:
S401,确定当前待优化的第i个负载的约束时间范围,所述约束时间范围为与第i-1个负载的最优启动时间对应的第i个负载移动后时间至第i+1个负载的次优启动时间,2≤i≤N-1,N为负载编号;
S402,以与第i-1个负载的最优启动时间对应的第i个负载移动后时间为起点,将第i个负载延迟一个时间单位;
S403,以第i+1个负载的次优启动时间为起点,将第i+1个负载的瞬时功率曲线沿时间轴提前一个时间单位;
S404,判断前i+1个负载的叠加瞬时总功率是否不大于功率限额;
S405,若是,返回S403;否则,将上一次移动后的第i+1个负载的功率曲线对应的启动时间作为第i+1个负载的优化启动时间;
S406,判断是否遍历完第i个负载的约束时间范围;
S407,若是,则将第i+1个负载多个优化启动时间中的最小值对应的第i个负载的移动时间作为第i个负载的最优启动时间,执行步骤S408,否则,返回步骤S402;
S408,判断是否遍历完所有负载,若是,则结束流程;否则,将i+1赋值给i,返回步骤S40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负载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N个负载的最优启动时间为与第i-1个负载的最优启动时间对应的优化启动时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包括:
S20,按照优先级从高到低的顺序将各个负载的额定功率依次叠加;
S21,判断每一次叠加得到的负载总功率是否超过功率限额;
S22,若超过,则跳过当前负载继续叠加下一负载,若未超过,则返回步骤S20,直至叠加完所有负载;
S23,将叠加过的且符合S21判断条件的所述负载作为接入负载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民用飞机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民用飞机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80686.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