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解花生粕中的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77061.3 | 申请日: | 2018-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566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8 |
发明(设计)人: | 郑文革;雷元培;王馨悦;王丽;潘桂霞;焦江涛;李萍;郑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亿万中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A23L5/20;C12R1/12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龙湖***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黄曲霉毒素 枯草芽孢杆菌 花生粕 降解 氯化钠 封口 高压灭菌锅 应用范围广 酵母浸粉 有效降解 培养基 蛋白胨 三角瓶 保存 灭菌 分装 菌液 纱布 备用 配制 | ||
本发明创造涉及一种降解花生粕中的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它包括将保存的枯草芽孢杆菌培养成枯草芽孢杆菌菌液:配制LB液体培养基:(每升)为蛋白胨10 g,氯化钠10 g,酵母浸粉5 g,pH值调整到7.2,将50 mL培养基分装至250 ml三角瓶中,使用16层纱布加4层报纸封口,然后在高压灭菌锅中灭菌20min,将保存的枯草芽孢杆菌接入到灭过菌的培养基中,37℃,200r培养24h后备用;因此,本发明具有应用范围广、有效降解花生粕中的黄曲霉毒素和操作方便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降解花生粕中的黄曲霉毒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生物固体发酵降解花生粕中的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
背景技术
花生粕的花生蛋白几乎包括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谷氨酸、天冬氨酸较高,与动物蛋白相近,且不含胆固醇,可消化性高,所以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因此,花生粕作为动物饲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花生粕是黄曲霉滋生的良好载体,花生粕如果水分偏高、或者保存环境湿度过高,温度适宜(25~40 ℃),很容易滋生黄曲霉,导致黄曲霉毒素超标,因此,采用微生物固体发酵安全、有效的降解花生粕中的黄曲霉毒素B1,提高花生粕的利用价值及经济效益,具有很大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应用范围广、有效降解花生粕中的黄曲霉毒素和操作方便的微生物固体发酵降解花生粕中的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降解花生粕中的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它包括将保存的枯草芽孢杆菌培养成枯草芽孢杆菌菌液:配制LB液体培养基:(每升)为蛋白胨10g,氯化钠10 g,酵母浸粉5 g,pH值调整到7.2,将50 mL培养基分装至250 ml三角瓶中,使用16层纱布加4层报纸封口,然后在高压灭菌锅中灭菌20min,将保存的枯草芽孢杆菌接入到灭过菌的培养基中,37℃,200r培养24h后备用。
所述将枯草芽孢杆菌菌液培养成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液:所用发酵培养基成分:胰蛋白胨10g、酵母浸膏2g、葡萄糖2g、牛肉膏3g、氯化钠4g、磷酸氢二钠3g、七水硫酸镁1.0g、蒸馏水1000 ml,pH值为7.2,将50 mL培养基分装至250 ml三角瓶中,使用16层纱布加4层报纸封口,然后在高压灭菌锅中灭菌20min,取步骤1中培养后的枯草芽孢杆菌培养液1ml接种于50ml发酵培养基中,37℃,200r培养2h后备用。
将花生粕与水按比例(水分含量90%)(g/ml)混合均匀后,121℃高压灭菌10-30min,冷却后调节ph至7-6,而后接入步骤2中的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液,接种量为10%,搅拌均匀后,放于培养箱中37℃培养,且每隔12h搅拌一次,每隔24h镜检一次,培养72h后,取出干燥,干燥温度不高于60℃,烘干后水分含量不高于12%,检测其中的黄曲霉毒素B1含量。
分别检测未发酵的花生粕和发酵后的花生粕中的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检测方法采用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并计算降解率,降解率可以达到55%。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采用微生物固体发酵方法降解花生粕中的黄曲霉毒素B1,不影响花生粕的营养价值,去毒方法安全、高效,相比其他物理、化学去毒方法有明显优势;本发明发酵过程中使用的菌株是枯草芽孢杆菌,经筛选得到的可以高效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菌株,且具有益生作用,可以抑制多种有害菌;微生物固体发酵方法工艺简单,成本较低,且比其他脱毒方法温度;因此,本发明具有应用范围广、有效降解花生粕中的黄曲霉毒素和操作方便的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亿万中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河南亿万中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7706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