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植物ITS2核基因DNA条形码对罂粟的鉴定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70228.3 | 申请日: | 2018-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862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4 |
发明(设计)人: | 杨志云;杨俊波;伊廷双;张书东;甘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Q1/6895 | 分类号: | C12Q1/6895;C12Q1/6869;C12N15/11 |
代理公司: | 昆明协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3108 | 代理人: | 旃习涵 |
地址: | 650201 ***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罂粟 属植物 植物核基因 罂粟植物 分布区 核基因 信息位 罂粟科 比对 构建 位点 鸦片 数据库 采集 物种 总长 调查 发现 | ||
本发明提供基于植物核基因ITS2对罂粟科罂粟属罂粟(鸦片)的鉴定方法。该方法通过广泛调查罂粟属植物的分布区,采集到多个地点的样品,构建该属植物的ITS2序列的数据库,通过比对发现了罂粟特有的信息位点,在总长653bp的ITS2序列,第47bp为C,第55‑56bp为GG,第114bp为A,第131bp为G,第153为G,第219bp为A,第248bp为T,第494bp为C,第513‑516bp为TAAA,第552bp为G。利用上述位点与其他物种的差异即可鉴定出罂粟植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分子鉴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基于核基因ITS2DNA条形码的数据,并利用该数据进行罂粟(鸦片)鉴定的方法。
背景技术
罂粟(Papaver somnferium)是罂粟科(Papaveraceae)罂粟属(Papaver)植物。该属植物在中国约有7个种:罂粟(Papaver somniferum)、虞美人(P.rhoeas)、黑环罂粟(P.pavoninum)、长荚罂粟(P.dubium)、野罂粟(P.nudicaule)、灰毛罂粟(P.canescens)和长白山罂粟(P.radicatum)。其中罂粟也就是俗称的鸦片或大烟,原产于欧洲,最早发现于德国莱茵河流域,唐朝时期,由阿拉伯商人带入中国。在《全唐诗》中有众多关于咏吟罂粟花的诗作,但此时罂粟仅作为一种观赏花卉栽培。后在宋、元、明、清的医书皆有记载,可少量入药,有止痛、镇咳、镇静、止泻等功效。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外国鸦片大量走私中国,罂粟的种植也由南到北,一度遍布中国。一九四五年以后,在中国政府的严厉禁止下,罂粟(鸦片)才从此消声觅迹。但也有少量违法犯罪份子仍然不顾国家法律,私自种植罂粟(鸦片),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伤害,造成不可避免的损失。因此,坚决杜绝罂粟(鸦片)的出现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然而,罂粟属植物外观较为相似,花、果实更是难以区分,无从分辨。特别是该属的植物虞美人(P.rhoeas)为园林绿化常用的观赏花卉,因与罂粟形态特征无明显分别,常被看作为毒品罂粟而引起市民的恐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技术是直接利用分子DNA序列进行物种鉴定,具有独一无二的可重复性;在不同物种之间具有可比性,甚至全球物种鉴定可形成统一的标准;DNA条形码技术只需少数的通用引物,即可鉴定物种;DNA分子序列对于每个物种都是相对固定,变化较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DNA条形码技术现在广泛用于门、纲、目、科、属、种、变种的鉴定。
长期以来,ITS2是被用做植物DNA的条形码序列,作为分子系统进化研究中最重要的标记之一。同时,也被用作药用植物鉴定的标准条形码序列。其序列两端具有保守区便于通用引物设计;序列扩增较为容易;序列具有足够的可变性区域,可分辨不同的物种等优势。
目前,在罂粟属植物中,使用分子手段来鉴定物种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因为物种的鉴定库构建的样品不足,有些样品极难采集,致使鉴定工作一直以来停留于传统的方法:在标本馆中查看标本,或网上搜索图片,导致鉴定工作存在一定的失误和误差,可靠性和准确性低。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原因,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用分子DNA条形码测序、通过找出罂粟(鸦片)碱基和该属其他物种的同一碱基位点的差异来鉴定。使用分子测序的方法,能够提高鉴定工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基于植物核基因ITS2对罂粟科罂粟属罂粟的鉴定方法,该方法使用罂粟属植物的ITS2核基因来检测罂粟(鸦片),并找到罂粟的特有碱基作为它与罂粟属植物的序列差异的信息位点,由这些特征信息位点来区分罂粟属中与罂粟相似的植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7022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