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预锂化效应的负极浆料合浆工艺及锂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54421.8 | 申请日: | 2018-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177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2 |
发明(设计)人: | 陈淑青;钟华;郭娜娜;曹文平;白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安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04 | 分类号: | H01M4/04;H01M4/1393;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34100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预锂化 效应 负极 浆料 工艺 锂电池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预锂化效应的负极浆料合浆工艺及锂电池,在露点‑40至‑50℃的环境条件下,将负极活性物质和导电剂等干粉搅拌均匀,然后添加导电浆料和分两次加入NMP并对其进行捏合混匀,最后加入金属锂片和包括成膜添加剂的电解液对其进行分散预锂化,本发明通过在合浆的时候加入金属锂片和包括成膜添加剂的电解液,不仅有利于定量金属锂片,而且有利于形成SEI膜,补锂效果显著,本发明直接在合浆的时候进行预锂化,不需要额外的预锂化设备,降低了生产成本,本发明的锂电池在后续注液时可以减少电解液中添加剂的含量,提高电解液的电导率,从而提高电池的安全性、首次效率、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预锂化效应的负极浆料合浆工艺及锂电池。
背景技术
目前的锂离子电池开发的重要方向是进一步提高电池的比能量,主要通过电池结构的优化以及采用能量密度更高的新型电极材料等手段。在电池首次充电过程中,锂离子由正极脱嵌并进入负极,然后在放电过程中由负极脱出并进入正极,这个过程也称为“摇椅反应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正极材料的容量会有5%到15%左右的衰减,这是由于正极片和负极片表面固体电解质膜(SEI膜)的形成,从而消耗了一定量的锂离子。因此降低了电池的容量,造成电池的首次效率降低。虽然SEI膜对正负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有益,但它同时也会降低正极材料的容量,所以如何降低或弥补SEI膜形成过程中锂离子的消耗,一直是研究学者们研究的目标。
目前已公开的电池预锂化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如公开号为CN1290209C的中国专利申请,将金属锂片、负极材料、非水介质混合形成浆料,然后涂覆至集流体上制成负极。CN106848270A公开了负极补锂浆料、负极及锂二次电池,该发明以预聚体作为补锂用粘结剂,成本低,补锂量易控制。由于金属锂片表面通常会有不导电的钝化层(如:Li2CO3)存在,所以需要通过辊压等方法将其压碎释放出内部的Li。但是通过该方法,锂粉溶解后会在极片内部留下很多的空穴,或是使极片表面变得凹凸不平。不仅降低了压实密度,电子在负极的传导也会收到较大的影响(阻抗增大),更有甚者会在极片较薄区域生成锂枝晶。
2、在负极表面进行撒粉涂布再辊压。该方法在实际应用操作中较为方便直接,因此业内对其研究进行较多。但由于通过“干法预锂化”存在较大的粉尘,所以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同时,该方法对于金属锂粉末的流动性及粒径分布范围要求极其严格;再者,通过撒粉的方式,其预锂化的波动范围较宽,很难控制。
3、将金属锂片覆盖在负极极片表面,然后卷绕、注液、封装制成锂离子电池(如申请号为JP1996027910的日本专利申请)。该方法虽然也能起到预锂化负极极片的作用,但是目前市面上可买到的锂片厚度约为45um,远远超出负极所能够吸收的量,不仅电池中存在过多的锂金属有安全隐患,且在循环中也容易引起析锂现象。
4、通过真空蒸镀的方法在负极的表面沉积一层金属锂层(如JP2005038720的日本专利申请),虽然锂层的厚度可以得到控制,然而在整个过程中,需在严格的真空环境下进行,蒸发的效率也较低,后续极片的转移需预防氮化、氧化,因此工艺较为复杂,成本极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补锂工艺复杂,成本高,有安全隐患,补锂效果差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预锂化效应的负极浆料合浆工艺。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标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预锂化效应的负极浆料合浆工艺,其特征在于,在露点-40~-50℃的环境条件下,将负极活性物质和导电剂等干粉搅拌均匀,然后添加导电浆料和分两次加入NMP并对其进行捏合混匀,最后加入金属锂片和包括成膜添加剂的电解液对其进行分散预锂化,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将负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和PVDF等粉料一起加入搅拌罐,设置搅拌速度为5~50转/分钟,分散速度为50~1000转/分钟,干混10~30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安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西安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5442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