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湿式DCT的离合器表面温度的确定方法及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150319.0 | 申请日: | 2018-02-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6136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0 |
| 发明(设计)人: | 王银;余盼霞;刘波;杨志斌;王鑫;张学勇;司彦涛;李锟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H57/04 | 分类号: | F16H57/04;F16H63/40;F16D13/58 |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唐锡娇 |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离合器表面 第一离合器 发动机转速 离合器总成 离合器 变速器油 润滑流量 湿式 挡位信号 位置信号 主油路 拔叉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湿式DCT的离合器表面温度的确定方法及装置,其根据变速器油温、发动机转速、拔叉位置信号、挡位信号、第一离合器表面温度、第二离合器表面温度、第一离合器的滑摩功率、第二离合器的滑摩功率和主油路压力,计算流入离合器总成的实际润滑流量;并根据流入离合器总成的实际润滑流量、发动机转速、变速器油温以及第一、第二离合器的滑摩功率,计算第一、第二离合器表面温度。该确定方法及装置能使获得到的离合器表面温度更准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自动变速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湿式DCT的离合器表面温度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湿式DCT(即双离合变速器)包含两个输入轴,一个输入轴控制奇数挡齿轮,另一个输入轴控制偶数挡齿轮,换挡时,一个离合器将已啮合的齿轮失去动力,同时另一个离合器使预啮合的齿轮得到动力,通过两个离合器的交替工作实现连续传递动力。
湿式多片离合器接合时产生的热量若不能及时通过冷却系统散热,离合器摩擦片和对偶钢片可能会因热量累积而产生过热失效,若工作时对离合器施加长时大润滑流量控制,则将增大不必要的离合器拖曳扭矩,增加整车油耗;因此实际工程应用中必须按工作工况需要参考离合器表面温度给予恰当的离合器润滑冷却流量,并在离合器过热前采取相应的温度保护机制。
现有的湿式DCT中获知离合器表面温度的通常做法是:在离合器表面某一位置处设置温度传感器,根据温度传感器感应到的温度值确定离合器表面温度。这种方式中温度传感器感应到的是离合器表面某个位置的温度值,而不是离合器表面整体的温度,因此采用上述方法来确定湿式DCT的离合器表面温度不够准确。
CN105276029A公开了一种湿式离合器表面温度的确定方法及装置,其利用离合器内部因摩擦而产生的热量减去流入离合器的油液吸收的热量,再减去离合器自身的构件所散发的热量后,得到的差值计算离合器表面温度的变化量,然后再结合前一周期离合器表面温度得到当前周期内离合器表面温度。这种方式中离合器自身的构件所散发的热量计算比较复杂,并且计算的结果准确度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湿式DCT的离合器表面温度的确定方法,以得到准确的离合器表面温度。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湿式DCT的离合器表面温度的确定装置,以得到准确的离合器表面温度。
本发明所述的湿式DCT的离合器表面温度的确定方法,包括:
采集变速器油温(对应于离合器总成润滑入口处的油温)、发动机转速、拔叉位置信号、挡位信号,获取第一离合器的滑摩功率、第二离合器的滑摩功率和主油路压力。
根据变速器油温、发动机转速、拔叉位置信号、挡位信号、第一离合器表面温度、第二离合器表面温度、第一离合器的滑摩功率、第二离合器的滑摩功率和主油路压力,计算流入离合器总成的实际润滑流量。
根据流入离合器总成的实际润滑流量、发动机转速查询第一热阻系数表,获得第一热阻系数,根据发动机转速查询第一热容系数表,获得第一热容系数;利用第一离合器的滑摩功率、第一热阻系数、第一热容系数进行迭代温升计算,得到第一离合器表面温度的温升值,将第一离合器表面温度的温升值与变速器油温叠加,得到第一离合器表面温度。
根据流入离合器总成的实际润滑流量、发动机转速查询第二热阻系数表,获得第二热阻系数,根据发动机转速查询第二热容系数表,获得第二热容系数;利用第二离合器的滑摩功率、第二热阻系数、第二热容系数进行迭代温升计算,得到第二离合器表面温度的温升值,将第二离合器表面温度的温升值与变速器油温叠加,得到第二离合器表面温度。
所述第一热阻系数表为通过变速器负载台架测试标定的流入离合器总成的实际润滑流量、发动机转速与第一热阻系数的对应关系表。
所述第一热容系数表为通过变速器负载台架测试标定的发动机转速与第一热容系数的对应关系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5031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