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动力电池温度控制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50170.6 | 申请日: | 2018-0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468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9 |
发明(设计)人: | 徐国胜;张欢欢;宋军;刘洪思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15;H01M10/625;H01M10/635;H01M10/6554;H01M10/6556;H01M10/6567;H01M10/663;B60L58/26;B60L58/27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周放;吴兰柱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力电池 温度 控制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温度控制系统及方法,其中,包括控温单元、第一管路、第二管路、空调模块和散热器;其中,所述控温单元由液气分离器、加热器、冷却板和水泵顺次连通形成;所述冷却板紧贴动力电池;所述第一管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控温单元的两端连通,形成加热循环回路;所述第二管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控温单元的两端连通,形成第一冷却循环回路;所述空调模块至少包括一液液换热器,所述液液换热器串接在所述第二管路上;所述散热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控温单元的两端连通,形成第二冷却循环回路。本发明能够将动力电池的温度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有利于提高动力电池的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动力电池温度控制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节能环保概念深入人心,电动汽车具有节能、环保等显著优点,得到世界范围内的高度关注。动力电池作为动力源,是电动汽车核心部件之一,由于动力电池的固有特性,动力电池充放电能力受温度影响很大,从而直接影响车辆性能,同时还会影响动力电池寿命。现有的动力电池系统的热管理可分为自然冷却、风冷和液冷。相比自然冷却和风冷,液冷优点显著,电池的冷却或制热效率更高,可有效控制电池温度在适宜的范围内,可保证电芯的温差变化小,延长电池寿命。
现有的液冷电池系统,电池加热是采用电池箱外冷却回路并联一个电加热水的装置,该电加热水的装置供电可由车载充电机和高压电池自身提供。电池冷却是采用前舱散热器进行热交换的冷却水。温度控制仅根据电池管理系统(BMS)采集的电池温度来制定冷却策略,当电池温度高于阈值t1,则开启快冷,当电池温度低于阈值t1,但高于阈值t2,则开启慢冷,当电池温度低于阈值t2,则关闭冷却,开启加热,此方案回路复杂,温度控制需求的能耗大,效率低。
如何布置简单的液冷动力电池系统,完善热管理策略,将电池温度高效地控制在较窄的范围内,并提高电池效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动力电池温度控制系统及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它能够大命动力电池温度控制在较窄的范围内,大幅提高热效率。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温度控制系统,其中,包括:
控温单元,由液气分离器、加热器、冷却板和水泵顺次连通构成;所述冷却板紧贴动力电池;
第一管路,与所述控温单元及控温单元中的管路共同形成加热循环回路;
第二管路,与所述控温单元及控温单元中的管路共同形成第一冷却循环回路;
空调模块,至少包括一液液换热器,所述液液换热器串接在所述第二管路上;及
散热器,与所述控温单元及控温单元中的管路共同形成第二冷却循环回路。
如上所述的动力电池温度控制系统,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二管路和所述散热器,均通过电磁阀与所述水泵连通。
如上所述的动力电池温度控制系统,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二管路和所述散热器,通过同一四通阀与所述水泵的出口连通;
所述四通阀上设有进水口、第一出水口、第二出水口和第三出水口;所述进水口与所述水泵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一出水口与所述第一管路连通,所述第二出水口与所述第二管路连通,所述第三出水口与所述散热器连通。
如上所述的动力电池温度控制系统,其中,优选的是,还包括补给水壶,设置在所述第二冷却循环回路中。
如上所述的动力电池温度控制系统,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空调模块还包括压缩机、冷凝器、干燥器、第一电磁阀和第一膨胀阀;
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凝器、所述干燥器、所述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膨胀阀和所述液液换热器顺次首尾连接形成空调制冷回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5017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