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对高烯烃催化裂化汽油进行改质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30516.6 | 申请日: | 2018-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594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1 |
发明(设计)人: | 高金森;赵亮;郝天臻;陈丰;张宇豪;王晓琴;曹丽媛;徐春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C10G69/00 | 分类号: | C10G6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陶敏;黄健 |
地址: | 10224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烯烃 催化裂化 汽油 进行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对高烯烃催化裂化汽油进行改质的方法。本发明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对催化裂化汽油进行预加氢,得到预加氢催化裂化汽油;将所述预加氢催化裂化汽油切割为轻馏分、中馏分和重馏分;对所述轻馏分进行醚化或催化裂解;对所述中馏分进行溶剂萃取,得到富含烯烃的萃余油和富含芳烃的萃取油;对所述萃取油进行轻质烯烃回收,得到轻质烯烃和富硫油;将一部分所述轻质烯烃返回至进行所述溶剂萃取的体系中进行反洗,并且对另一部分所述轻质烯烃进行催化裂化回炼或选择性加氢脱硫;对所述重馏分和富硫油进行选择性加氢脱硫,得到脱硫重馏分。本发明的方法在降低硫含量和烯烃含量的同时能够提高汽油产品的辛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石油化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对高烯烃催化裂化汽油进行改质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汽车尾气所带来的雾霾天气等污染问题的影响,人们对环保的要求日益提高,世界各国相继制定了严格的清洁汽油的新标准。例如,欧盟于2011年颁布的欧V车用汽油标准规定烯烃含量在18v%以下,硫含量在10ppm以下,辛烷值维持在95以上;我国于2016年12月23日颁布的国VI车用汽油标准要求烯烃含量在18v%以下,硫含量在10ppm以下,辛烷值为93以上。因此,汽油质量标准提高的主要表现为:在使硫含量维持在10ppm以下的同时降低烯烃含量并提高辛烷值。
目前,发达国家的车用汽油调和池分布较广,其中1/3左右为催化裂化汽油,无烯烃含量重整汽油占1/3左右,此外既不含芳烃也不含烯烃的异构化、烷基化等汽油占1/3左右。因此,可以采用汽油调和的方法使商品汽油达到标准,从而使得汽油的硫含量和烯烃含量低,且辛烷值高。
催化裂化汽油(即FCC汽油)是我国车用汽油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汽油调和池中占75%左右。催化裂化汽油具有高烯烃(30-45v%)、高硫含量(150-1000ppm)等特点。据悉,我国商品汽油中85-95wt%的硫以及95v%的烯烃来自催化裂化汽油,其是造成我国车用汽油难以满足硫含量低于10ppm、烯烃含量低于18v%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国的商品汽油远远不能满足国V汽油的标准。
我国针对催化裂化汽油的加工主要依赖于加氢脱硫技术,该技术能够满足硫含量低于10ppm以及降低烯烃的要求,然而烯烃含量以加氢饱和为烷烃的方式降低,从而造成了汽油产品辛烷值的降低,不仅不能满足脱硫降烯保辛烷值的目标,此外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脱硫降烯工艺仍然为加氢脱硫工艺,其在加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大量烯烃的饱和,使得汽油辛烷值损失严重,从而严重影响了汽油的质量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随着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以及原油的重质化和劣质化,脱硫降烯保辛烷值的问题显得更为突出,使得各大企业不得不研发新的催化裂化汽油质量升级的工艺。
现有的催化裂化汽油降硫技术主要以中国石化S-zorb、石科院RSDS和法国Prime-G+为代表。其中,S-zorb用于全馏分催化汽油脱硫,脱硫后汽油的硫含量可以控制在10ppm以下,然而全馏分汽油辛烷值的损失在1.0-2.0个单位;RSDS技术先将催化汽油切割成轻重馏分,轻馏分经过抽提脱硫醇,重馏分进行选择性加氢脱硫,其在生产硫含量小于10ppm的产品时轻馏分产量为20%左右,大部分需要加氢,全馏分汽油的辛烷值损失在3.0-4.0之间;Prime-G+采用全馏分预加氢、轻重汽油分割和重馏分选择性加氢脱硫的工艺流程,虽然部分低硫轻组分无需加氢处理,然而轻组分产量较少,大部分仍需加氢处理,导致全馏分汽油的辛烷值损失在3.0-4.0之间。
现有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硫含量的技术在应对深度脱硫要求时,普遍存在加氢处理比例大、辛烷值损失多、降烯以及降硫不协调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在降低硫含量和烯烃含量的同时能够提高汽油产品辛烷值的催化裂化汽油质量升级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对高烯烃催化裂化汽油进行改质的方法,该方法在降低硫含量和烯烃含量的同时能够提高汽油产品的辛烷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3051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利用催化裂化汽油最大化生产化工产品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新型电石吊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