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抗轮状病毒感染的真核细胞膜包覆仿生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22851.1 | 申请日: | 2018-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389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9 |
发明(设计)人: | 李桂玲;魏潇萌;丁维明;于菲菲;牛霞;周文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K9/50 | 分类号: | A61K9/50;A61K47/04;A61P31/14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任凤华 |
地址: | 100050 北京市东城区天***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轮状病毒 感染 真核细胞 膜包覆 仿生 纳米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抗轮状病毒感染的真核细胞膜包覆仿生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该抗轮状病毒感染的细胞膜仿生纳米粒由外壳和所述外壳包覆的内核组成,所述外壳为真核细胞膜,所述内核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所述真核细胞膜为Caco‑2细胞膜或MDCK细胞膜。该抗轮状病毒感染的真核细胞膜包覆仿生纳米粒能有效降低轮状病毒(RV)对正常小肠细胞的侵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中抗病毒感染的真核细胞膜包覆仿生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婴幼儿腹泻是造成全球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其中轮状病毒(Rotavirus,RV)感染是引起婴幼儿重症腹泻和脱水的首要原因。目前对于RV感染所致腹泻尚无特效药,现阶段临床主要采取对症治疗手段,主要通过及时补液、补水以及使用微生态制剂(如益生菌)、广谱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消化道黏膜保护剂等来降低或减轻患者的腹泻、呕吐等症状。
疫苗接种成为有效且唯一的预防控制RV感染所致腹泻的手段。我国使用的是由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并于2001年上市的口服轮状病毒单价疫苗罗特威,另外还有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的Rotarix和默克公司研发的RotaTeq。这些疫苗均为口服减毒活疫苗,在人体内仍有因发生逆行突变而恢复毒力的可能,存在一定风险性,而且在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的立场文件中也确认轮状病毒疫苗存在肠套叠风险。
RV病毒是一种双链核糖核酸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且RV毒株多样化,根据重要的结构蛋白VP6种类,将RV病毒分A-G 7个组。其中A、B、C均可以感染人类,但目前应用于临床的RV疫苗均为针对A组开发的。VP7是RV另一种重要蛋白,依VP7可区分病毒G血清型,至今已经鉴定有14个血清型。因为不同流行株的血清型不同,而疫苗毒株单一,所以常常出现接种疫苗后婴幼儿仍被RV感染的情况。因此,预防和治疗RV感染的有效药物或递送系统成为临床急需,对其进行研究开发有着重要意义。另外在RV的感染机制研究中,RV在体内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体外也仅能感染肠上皮细胞和肾上皮细胞,但细胞膜表面可能存在多种RV受体,研究发现唾液酸、神经调节脂、热休克蛋白、多种整合素等都在RV感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相互作用复杂,难以找到合适的受体阻断药物来有效控制RV感染。
现代药物传递系统可选择性地将药物递送至病灶部位而发挥疗效,目前采用的大多为合成载体,虽可根据使用目的进行各种结构修饰,但不具备人体内源性物质的复杂性和一些功能性,且有时会被机体视为外源性毒物排出体外而无法发挥作用。近年来,细胞膜仿生纳米粒(cell membrane-camouflaged nanoparticles)引起了研究者们极大关注,它将合成的纳米粒与天然生物材料结合在一起,将二者的优势互补,形成了一种新型仿生药物递送系统。细胞膜仿生纳米粒主要通过采用天然细胞膜作为外壳来包载合成的纳米粒内核而实现。通过这一策略,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得以保留;而合成的纳米粒作为核心,不但起支撑作用,还可以载药或进行结构修饰。近年国内外关于细胞膜仿生纳米粒的文献报道中,采用的细胞膜有红细胞膜、白细胞膜、肿瘤细胞膜、细菌细胞膜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抗轮状病毒感染。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抗轮状病毒感染的细胞膜仿生纳米粒。
本发明所提供的抗轮状病毒感染的细胞膜仿生纳米粒,所述细胞膜仿生纳米粒由外壳和所述外壳包覆的内核组成,所述外壳为真核细胞膜,所述内核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所述真核细胞膜为Caco-2细胞膜或MDCK细胞膜。
上述细胞膜仿生纳米粒中,Caco-2细胞为人结肠癌上皮细胞,MDCK细胞为犬肾远曲小管上皮细胞(Madin-darby canine kidney)。
上述细胞膜仿生纳米粒中,所述细胞膜仿生纳米粒的粒径(直径)可为80-120nm(如90-96nm或93-95nm);其多分散系数可为≤0.3(如≤0.25或≤0.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2285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