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增压型发动机缸体以及汽车发动机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02601.1 | 申请日: | 2018-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662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0 |
发明(设计)人: | 刘兴隆;姚太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桐林铸造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F1/00 | 分类号: | F02F1/00;F02F7/00 |
代理公司: | 成都超凡明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58 | 代理人: | 李姿颐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安装结构 曲轴箱体 发动机缸体 排气支管 增压型 汽车发动机 进气支管 增压装置 汽车发动机技术 发动机功率 曲轴箱通风 相对设置 油耗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增压型发动机缸体以及汽车发动机,涉及汽车发动机技术领域,该汽车发动机包括增压装置、曲轴箱通风接口和增压型发动机缸体,增压型发动机缸体包括曲轴箱体、第一安装结构、第二安装结构以及第三安装结构,曲轴箱体上设置有进气支管和排气支管,进气支管和排气支管相对设置在曲轴箱体的两侧,第一安装结构固定连接于曲轴箱体靠近排气支管的一侧。第二安装结构固定连接于曲轴箱体靠近排气支管的一侧并靠近第一安装结构。第三安装结构固定连接于曲轴箱体靠近排气支管的一侧。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增压型发动机缸体能够安装增压装置,从而使得空气进入的方式由被动转变为主动,能够提升发动机功率并降低油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增压型发动机缸体以及汽车发动机。
背景技术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汽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对汽车性能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除通常的动力性、经济性要求,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发动机排放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同时,现有技术中往往采用自然进气的做法,发动机缸体依靠真空吸入空气,由于气缸的容积是一定的,依靠真空吸入的空气有一定的限度,使得该发动机的进气效率存在着上限,导致发动机功率难以提升,并且带来了油耗偏高,高原补偿性不足等缺点。
有鉴于此,设计制造出一种能够安装增压装置,从而使空气进入的方式从被动转变为主动的增压型发动机缸体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压型发动机缸体,其能够安装增压装置,从而使得空气进入的方式由被动转变为主动,能够提升发动机功率并降低油耗。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增压型发动机缸体,包括曲轴箱体、第一安装结构、第二安装结构以及第三安装结构,曲轴箱体上设置有进气支管和排气支管,进气支管和排气支管相对设置在曲轴箱体的两侧,第一安装结构固定连接于曲轴箱体靠近排气支管的一侧,用于连接涡轮机;第二安装结构固定连接于曲轴箱体靠近排气支管的一侧并靠近第一安装结构,用于连接增压压力限制阀;第三安装结构固定连接于曲轴箱体靠近排气支管的一侧,用于连接压气机。
进一步地,第一安装结构远离曲轴箱体的顶部开设有多个第一螺孔,以使涡轮机通过螺栓连接在第一安装结构上。
进一步地,第一安装结构呈T形,多个第一螺孔均匀分布在第一安装结构上。
进一步地,第二安装结构远离曲轴箱体的的顶部开设有两个第二螺孔,以使增压压力限制阀通过螺栓连接在第二安装结构上。
进一步地,第二安装结构呈矩形条状。
进一步地,第三安装结构包括凸台和过渡板,凸台固定连接于曲轴箱体,且凸台远离曲轴箱体的顶部开设有两个第三螺孔,过渡板上开设有两个第四螺孔,两个第四螺孔与两个第三螺孔相对设置,过渡板通过螺栓连接在凸台上,过渡板还用于连接压气机。
进一步地,凸台呈菱形,两个第三螺孔相对设置在对角处。
进一步地,凸台远离曲轴箱体的顶部还开设有通孔,通孔与曲轴箱体的内部连通。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增压型发动机缸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增压型发动机缸体,曲轴箱体上设置有进气支管和排气支管,进气支管和排气支管相对设置在曲轴箱体的两侧,第一安装结构固定连接于曲轴箱体靠近排气支管的一侧。第二安装结构固定连接于曲轴箱体靠近排气支管的一侧并靠近第一安装结构。第三安装结构固定连接于曲轴箱体靠近排气支管的一侧。在安装时,将涡轮机安装在第一安装结构上,将增压压力限制阀安装在第二安装结构上,将压气机安装在第三安装结构上,从而形成稳固的增压体系,将发动机缸体的进气方式由被动转变成主动,提升了进气效率,进而提升了发动机的功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桐林铸造实业有限公司,未经成都桐林铸造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026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