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机动车电子标识的车速判定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76265.8 | 申请日: | 2018-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205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发明(设计)人: | 陈昊;李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本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G1/052 | 分类号: | G08G1/052;G08G1/01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36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机动车 电子 标识 车速 判定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机动车电子标识的车速判定方法及系统,其中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获取射频识别读写器识别第一车辆出现第一识别断点结束的第一时间;确定所述射频识别读写器识别第一车辆出现与所述第一识别断点在后相邻的第二识别断点,获取所述第二识别断点开始的第二时间;查询所述射频识别读写器对应的直射距离,并根据所述第一时间、第二时间计算所述第一车辆的行驶速度。本发明可以通过射频识别准确地测量车辆的行驶速度,成本低,实现简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射频识别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机动车电子标识的车速判定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机动车电子标识采用超高频射频识别技术,射频识别读写器通过超高频定向水平极化天线与车辆前挡风玻璃上安装的射频识别电子标签进行交互,通常射频识别读写器的发射功率为30-33dBm,天线增益为10-12dBi,结合读写器和标签灵敏度等综合因素,射频识别读写器的读写覆盖范围通常在0-35米之间。然而受限于不同车辆类型的前挡风玻璃材质、角度、是否贴膜、标签贴装位置、是否有其他干扰等,射频识别读写器的最远读取距离往往不尽相同,不同的最远距离致使射频识别读写器无法确定对应车辆是从何处进场的,即在什么位置被首次读取到的,因此也无法通过其读取距离结合读取时间准确地计算出车辆的速度。
目前,雷达是测量移动物体速度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原理是利用对车身发射电磁波并接收、解析其回波来实现对车辆速度的测量,但是雷达测速的缺陷在于无法获取车辆的身份信息,因此即使获得了车辆的速度信息,也仅仅判断为不明的移动物体所具有的动态信息,并不知道与什么身份的车辆产生关联,这就不能直接达到对特定车辆的速度进行测量的目的。同时雷达测速采用多普勒原理,移动速度越快测量越准确,而20km/h以下车辆测速就会出现误差,结果并不准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机动车电子标识的车速判定方法及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车辆速度判定不准确,借助雷达设备测速实现复杂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种基于机动车电子标识的车速判定方法,在射频识别读写器对应道路所在直线的识别距离范围内,依次分布直射区、盲区、以及反射区,其中,直射区指自射频识别读写器天线正下方位置至盲区靠近射频识别读写器天线一侧的界点位置,并定义直射区沿道路所在直线的长度为直射距离,反射区指自盲区远离射频识别读写器天线一侧的界点位置至最远识别范围,盲区介于直射区与反射区之间;所述车速判定方法基于车辆沿射频识别读写器对应道路上的行驶,所述车速判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射频识别读写器识别第一车辆出现第一识别断点结束的第一时间;
确定所述射频识别读写器识别第一车辆出现与所述第一识别断点在后相邻的第二识别断点,获取所述第二识别断点开始的第二时间;
设置第一阈值,所述第一识别断点、第二识别断点通过分析单位时间内获取第一车辆的识别次数确定对应的识别断点,所述识别断点为识别次数低于所述第一阈值对应的连续时间段;
查询所述射频识别读写器对应的直射距离,并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所述第一车辆的行驶速度:
V=S12/(T2-T1),
其中,V为第一车辆的行驶速度,S12为直射距离,T1为第一时间,T2为第二时间。
作为本发明上述基于机动车电子标识的车速判定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第二识别断点后,所述射频识别读写器识别第一车辆出现新的识别断点,重新计算所述第一车辆的行驶速度。
作为本发明上述基于机动车电子标识的车速判定方法的进一步改进,设置第二阈值,若所述第一识别断点对应的时间长度超过所述第二阈值,确定所述第一车辆离场,计算所述第一车辆自进场至离场的第三时间差,设置第三阈值范围用于表示所述第一时间与第二时间差值所具有的平均容限,在所述第三时间差处于所述第三阈值范围内时,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所述第一车辆的行驶速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本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本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7626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