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个基于MIMO Y信道物理层简易网络编码系统与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65439.0 | 申请日: | 2018-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066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2 |
发明(设计)人: | 陈永辉;张明武;张媛媛;舒红章;袁金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B7/0456 | 分类号: | H04B7/0456;H04B7/0452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魏波 |
地址: | 430068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个 基于 mimo 信道 物理层 简易 网络 编码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个基于MIMO Y信道物理层简易网络编码系统及方法,在一个两跳、多用户、多天线MIMO Y信道中,有且仅有一个N天线的中继结点Relay,有K个有Mi天线的互信息用户节点Useri,i=1,...,K;所有通信经由Relay实现,通信表现在两种信道中,多用户接入信道记为MAC,广播信道记为BC;在MAC中,所有用户节点Useri将信息传送给Relay;在BC中,Relay将重编码信息发送到Useri;在MAC向BC转发过程中,Relay基于互信息关系矩阵、全局信道信息矩阵、系统约定的用户节点预编码及解码规则,通过网络编码转换,实现通信。本发明为用户提供一个简易的物理层预编码矩阵Vi生成规则、一个简易的物理层解码矩阵Wi生成规则、一个从MAC阶段到BC阶段的简易的转换编码矩阵F规则。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多用户、多天线、两跳无线通信中MIMO Y信道物理层简易网络编码系统与方法。
技术背景
多天线、多跳、多用户无线网络,是对当前商用有组织网络的一种重要补充,也是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家庭异构网络等下一代无线接入网络的重要部署形式之一。多用户无线网络,是当前商用网络部署的一种基本形式;多天线属性,源于提高用户节点抗干扰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基于多用户,多天线的多跳网络,也是下一代无线网络部署形式的研究重点。不过仍然存在许多技术困难。其中主要困难在于,多用户无线通信网络中,通信自由度的实现。当前多用户无线通信系统仍然是干扰受限的。而且在无组织网络中,没有中心节点的协调,其通信资源的利用效率也会大大降低。其困难点在于,如何以较低通信代价,快速简易的获取尽量多用户通信自由度。虽然当前一些研究表明,理论上MIMO Y信道,可以实现最大化自由度。基于MIMO Y信道中的Relay节点,兼有组织网络特点,与元组织网络中中继节点灵活,有充分利用所获取所有的信道信息的能力。实现干扰对齐思想,即消除用户间的干扰。
MIMO Y信道系统中有两类节点,中继节点一个,记为Relay,以及用户节点K个,记为Useri,i=1,…,K。MIMO Y信道有两个基本状态,多址接入状态,记为MAC,以及广播状态,记为BC。所有通信经由惟一Relay实现,在MAC中,所有用户节点Useri,i=1,…,K将信息传送给Relay;在BC中,Relay将重编码信息发送到Useri,i=1,…,K。
但是,当前基于MIMO Y信道的研究,虽然提出了最大通信自由度获取的可能性,但是并没有能够提出一种有实际操作性方法。而且研究结论是基于局部干扰对齐思想实现,忽略了对全局系统的(操作)特性考虑,并没有考虑到全局信道信息条件下,这些假设可能根本是无法实现的,并不完善。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用户、多天线、多跳无线通信中基于MIMO Y信道物理层简易网络编码系统与方法。
本发明的系统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个基于MIMO Y信道物理层简易网络编码系统,其特征在于:在一个两跳、多用户、多天线MIMO Y信道中,有且仅有一个N天线的中继结点Relay,有K个有Mi天线的互信息用户节点Useri,i=1,…,K;所有通信经由Relay实现,通信表现在两种信道中,一是多用户接入信道,记为MAC,一是广播信道,记为BC;在MAC中,所有用户节点Useri将信息传送给Relay;在BC中,Relay将重编码信息发送到Useri;在MAC向BC转发过程中,Relay基于互信息关系矩阵、全局信道信息、全局编预编码生成规则,通过网络编码转换,实现通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工业大学,未经湖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6543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