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三维地质体空间插值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48606.0 | 申请日: | 2018-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582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7 |
发明(设计)人: | 孙旭东;何江;孙旭;邹本友;张好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V1/28 | 分类号: | G01V1/28;G01V1/30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华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1 | 代理人: | 张文娟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三维 质体 空间 方法 系统 | ||
1.一种三维地质体空间插值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数据预处理步骤,对执行三维地质体空间插值所需的数据进行预处理,所述数据包括层位数据、井数据、测井属性资料、测区数据和地震数据;
三维地质体空间插值步骤,基于预处理后的层位数据、井数据、测井属性资料、测区数据和地震数据,利用插值算法完成层控和井控、或者结合地震约束的插值约束得到插值后的属性体;
其中,在利用插值算法完成层控和井控的插值约束时,所述三维地质体空间插值步骤进一步包括如下步骤:
层位网格化步骤,对预处理后的层位数据进行逐层网格化,得到层位网格面;
层位校正步骤,通过校正算法利用预处理后的井数据中的井分层数据对所述层位网格面进行插值运算,得到校正后的构造层位曲面数据;
属性插值步骤,对预处理后的测井属性资料与校正后的构造层位曲面数据进行数据提取,并对提取的数据进行属性插值得到插值后的属性曲面,此时的属性曲面是在构造面的基础上进行的二次运算,任意空间点具有属性值,属性值包括岩石力学参数、地应力、压力预测和可压性评价属性;
属性校正步骤,利用预处理后的测井属性资料与所述属性曲面运算对井数据进行校正,得到校正后的层位属性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利用插值算法完成层控、井控和地震约束的插值约束时,所述三维地质体空间插值步骤还包括如下步骤:
层控体插值步骤,将校正后的层位属性面与预处理后的测区数据/地震数据进行运算,实现层控体插值,最终完成三维地质体空间插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层控体插值步骤中,通过如下步骤完成层控体插值:
将校正后的层位属性面与预处理后的测区数据进行坐标匹配运算,将层位坐标与测区的线道号对应;
对于每个线道号上的共深度点CDP位置,按照深度从小到大依次对每个CDP进行排序,在排序后对线道号上所有的CDP进行插值,完成该属性的线性体插值。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层控体插值步骤中,通过如下步骤完成层控体插值:
将校正后的层位属性面与预处理后的测区数据进行坐标与线道号匹配运算,对于同一线道号的每个共深度点CDP位置,按照深度从小到大依次进行排序;
依据层位的排列顺序,依次按照层位控制,将预处理后的地震数据抽取成分段数据,进行波形相干计算;
对波形相干计算结果进行三维属性体插值。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层位网格化步骤中,采用如下任一算法进行逐层网格化:反距离加权法、离散光滑约束法、薄板样条法和双线性插值。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属性插值步骤中,采用如下任一算法进行插值:反距离加权法、克里金和最小曲率法。
7.一种三维地质体空间插值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如下模块:
数据预处理模块,其对执行三维地质体空间插值所需的数据进行预处理,所述数据包括层位数据、井数据、测井属性资料、测区数据和地震数据;
三维地质体空间插值模块,其基于预处理后的层位数据、井数据、测井属性资料、测区数据和地震数据,利用插值算法完成层控和井控、或者结合地震约束的插值约束得到插值后的属性体;
其中,所述三维地质体空间插值模块包括:
层位网格化子模块,其对预处理后的层位数据进行逐层网格化,得到层位网格面;
层位校正子模块,其通过校正算法利用预处理后的井数据中的井分层数据对所述层位网格面进行运算,得到校正后的构造层位曲面数据,此时的属性曲面是在构造面的基础上进行的二次运算,任意空间点具有属性值,属性值包括岩石力学参数、地应力、压力预测和可压性评价属性;
属性插值子模块,其对预处理后的测井属性资料与校正后的构造层位曲面数据进行数据提取,并对提取的数据进行属性插值得到插值后的属性曲面;
属性校正子模块,其利用预处理后的测井属性资料与所述属性曲面运算进行井校,得到校正后的层位属性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48606.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频全向速度型地震检波器
- 下一篇:地震定位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