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油机颗粒捕集系统快速积灰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39322.5 | 申请日: | 2018-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791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发明(设计)人: | 潘金冲;华伦;朱君君;林延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吴江) |
主分类号: | G01M15/02 | 分类号: | G01M15/02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范晴;丁浩秋 |
地址: | 2152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油机 颗粒 系统 快速 装置 | ||
1.一种汽油机颗粒捕集系统快速积灰装置,其特征在于,汽油机(3)的进油端连接燃油供给系统,所述燃油供给系统包括并列设置的纯燃油供给系统(1)和掺烧燃油供给系统(2),汽油机(3)的出气端连接积灰系统(5),所述积灰系统(5)连接除碳补气系统(4);纯燃油供给系统(1)、掺烧燃油供给系统(2)分别经第一供油管路(10)、第二供油管路(11)连接至汽油机(3),第一供油管路(10)、第二供油管路(11)上分别设置第一供油阀(12)、第二供油阀(13),通过第一供油阀(12)、第二供油阀(13)控制燃烧模式;
使用时,关闭掺烧燃油供给系统,打开纯燃油供给系统,同时将除碳补气系统的开关设置为关闭状态,运行发动机,打开控制装置监控发动机运行参数,按发动机厂家工况与时间要求对发动机进行磨合及催化器预处理试验;
磨合结束后,关闭纯燃油供给系统,同时打开掺烧燃油供给系统,设定发动机最优工况,开始进行掺烧试验,掺烧时间根据目标积灰量、颗粒捕集器内允许最大碳载量、发动机运行参数、机油稀释情况进行设定,掺烧试验结束后关闭掺烧燃油供给系统,打开正常燃油供给系统,同时将除碳补气系统的开关设置为打开状态,调节开关设置最优补气流量,进行正常燃烧试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油机颗粒捕集系统快速积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掺烧燃油供给系统(2)中掺烧燃油为汽油和润滑油的混合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油机颗粒捕集系统快速积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掺烧燃油供给系统(2)包括通过管路依次连接的用于储存润滑油的储油桶(2-1)、第三燃油滤清器(2-2)、第一电动泵(2-3)、第一稳压罐(2-4)、第二稳压罐(2-5)、第二电动泵(2-6)、混合油冷却器(2-7)和第四燃油滤清器(2-8),所述储油桶(2-1)连接外部供油管路(6),所述第四燃油滤清器(2-8)连接至第二供油管路(1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油机颗粒捕集系统快速积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积灰系统(5)包括沿出气方向依次设置的三效催化器(5-1)和颗粒过滤器(5-2),所述除碳补气系统(4)经管路连接至三效催化器(5-1)和颗粒过滤器(5-2)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油机颗粒捕集系统快速积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碳补气系统(4)包括通过管路连接的压缩空气源(4-1)和空气流量计(4-2),所述空气流量计(4-2)经管路连接至三效催化器(5-1)和颗粒过滤器(5-2)之间,所述空气流量计(4-2)与积灰系统(5)之间的管路上设有调压阀(4-3)。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汽油机颗粒捕集系统快速积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汽油机还连接控制装置(14),所述颗粒过滤器(5-2)的入口端设有氧气浓度传感器(4-4),所述氧气浓度传感器(4-4)与所述控制装置(14)信号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油机颗粒捕集系统快速积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效催化器(5-1)的入口端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5-3)和第一压力传感器(5-4),所述颗粒过滤器(5-2)的入口端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5-5)和第二压力传感器(5-6),所述颗粒过滤器(5-2)的出口端设有第三温度传感器(5-7)和第三压力传感器(5-8),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5-3)、第一压力传感器(5-4)、第二温度传感器(5-5)、第二压力传感器(5-6)、第三温度传感器(5-7)、第三压力传感器(5-8)分别与所述控制装置(14)信号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吴江),未经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吴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39322.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动圈检测轴承
- 下一篇:一种基于地面流量测试数据确定在轨电推进流量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