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相转移温度共混体系中合成γ-戊内酯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016362.8 | 申请日: | 2018-01-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7376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7 | 
| 发明(设计)人: | 唐兴;曹雪娟;孙勇;曾宪海;林鹿;雷廷宙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7D307/33 | 分类号: | C07D307/33 |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张松亭;陈丹艳 | 
| 地址: | 3610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转移 温度 体系 合成 内酯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相转移温度共混体系中合成γ‑戊内酯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乙酰丙酸与氯化胆碱装入高压反应釜中,使其形成低相转移温度共混体系,再加入催化剂后密封并通入氢气,经加热得到反应混合物;(2)将步骤(1)制得的反应混合物进行过滤,回收催化剂,得到滤液A;(3)在步骤(2)制得的滤液A中加入有机溶剂,析出氯化胆碱后再次过滤,回收氯化胆碱,得到滤液B;(4)在步骤(3)制得的滤液B在常压或减压条件下蒸馏分离出有机溶剂,再经减压蒸馏分离提纯,得到纯度99%以上的γ‑戊内酯。本发明方法底物浓度大,反应效率高,节能环保,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催化合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相转移温度共混体系中合成γ-戊内酯的方法。
背景技术
γ-戊内酯作为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生物质基平台化合物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重视。γ-戊内酯无毒环保且可生物降解,在常温常压下易于储存,可作为可再生的碳源生产碳基化学品及能源。γ-戊内酯已被证实可以在化工、医药合成、化学合成和工业生产等众多领域加以应用。
在2004年,Abbott等人首次报道了低相转移温度共混体系。低相转移温度共混体系包括一定化学计量比的氢受体和氢键给体,通常体系的液固相转移温度明显低于各个组分纯物质。低相转移温度共混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与离子液体很接近,具有良好的催化和反应性能。氯化胆碱又名氯化2-羟乙基三甲铵,维生素B的一种。可以作为低相转移温度共混体系中的氢键受体,而且该物质廉价易得,绿色环保,对环境没有任何危害。
中国专利104496945A公开了一种乙酰丙酸加氢环化制备γ-戊内酯的方法:将二氧化钛加入乙酰丙酸异丙醇反应液中,同时加入贵金属源溶液,磁力搅拌下抽真空或通入氩气除氧后,利用紫外灯源通过原位光催化将贵金属源还原成贵金属颗粒,负载到二氧化钛表面,开始光催化乙酰丙酸加氢环化制备γ-戊内酯。该方法中使用的二氧化钛,在负载贵金属之前还需要在500~700℃或者750~1000℃下进行6~60小时的焙烧,催化剂整体制备过程复杂成本高昂,且催化体系的乙酰丙酸浓度仅为0.5mol/L。
中国专利102617519A公开了一种由乙酰丙酸加氢制备γ-戊内酯的方法。采用骨架铜作为催化剂,作为催化剂前驱物的铜铝合金中含有第VIII族过渡金属,用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铜铝合金经无机碱水溶液抽提活化可得到骨架铜催化剂。乙酰丙酸液相加氢体系中需加入适量骨架铜催化剂、助剂和溶剂,催化剂可以连续套用。但是该催化剂制备的流程相对冗长,催化剂用量大,体系组成较为复杂,也对后续产物的分离造成一定的困难,在乙酰丙酸和溶剂的体积比升高到6:19后,γ-戊内酯的选择性有所下降。
中国专利105384711A公开了一种由乙酰丙酸制备γ-戊内酯的方法。将乙酰丙酸和负载钌的氮化铝催化剂置于反应装置中,加入蒸馏水,通入氢气,在60~120℃下反应1~6h;该过程中催化剂与所述乙酰丙酸的质量比为0.4~0.8:1。但是根据其实施案例可知,该催化剂如果需要发挥较好的催化加氢作用,其底物乙酰丙酸的浓度一般低于10wt%。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低相转移温度共混体系中合成γ-戊内酯的方法,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底物浓度低、选择性下降、成本高、污染环境等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低相转移温度共混体系中合成γ-戊内酯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乙酰丙酸与氯化胆碱装入高压反应釜中,使其形成低相转移温度共混体系,再加入催化剂后密封并通入氢气1.0~6.0MPa,氢气压力经加热至100~200℃、1~32h得到反应混合物;
(2)将步骤(1)制得的反应混合物进行过滤,回收催化剂,得到滤液A;
(3)在步骤(2)制得的滤液A中加入有机溶剂,析出氯化胆碱后再次过滤,回收氯化胆碱,得到滤液B;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1636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