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缠绕管的连接结构及其连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14835.0 | 申请日: | 2018-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947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2 |
发明(设计)人: | 张慧;吴俊;钱军;陈锐;冯晓红;盛冰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市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13/02 | 分类号: | F16L13/02;F16L47/02;B29C45/14;B29C65/20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谈杰 |
地址: | 225000***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第二管 管接头 管体 连接端 连接方式 连接结构 缠绕管 热熔 管道内部 技术要求 热熔连接 同轴设置 有效定位 固接 熔合 同轴 泄漏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缠绕管的连接结构及其连接方法,前者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的连接端设置有第一管接头,第二管体与第一管体的连接端设置有第二管接头,第一管接头与第二管接头同轴热熔固接。将第一管接头和第二管接头同轴设置,再将第一管接头和第二管接头的连接处通过热熔连接,该种连接方式通过在连接处设置管接头,使得被连接的两个管体具有两个连接端,使得连接中能够进行有效定位,有效降低连接的技术要求,避免出现的定位不准出现偏差,导致连接处出现泄漏,通过热熔的连接方式能够使得连接处的材质进行有效熔合,使得连接处的强度有效增强,从而使得管道内部承受的压力有效增大,满足实际使用的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供排水管道制造与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缠绕管的连接结构,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连接结构的连接方法。
背景技术
埋地排水管及电力、通信的埋地线缆保护管等,尤其是大直径的埋地管道,由于管壁需要承受土壤压力,要求管壁具有较高的承压能力,管壁须具有较大厚度,为了保证管壁满足埋地承压能力的要求、同时减小管壁厚度、降低管道制造成本,出现了塑钢缠绕管。
现有缠绕管通常按照规范长度(通常为6~8米)生产制造成成品管,两管之间采用插接结构进行连接,即将成品管的一端设计成插接口与另一成品管的一端插接配合,并在成品管的插接配合端安装密封圈对成品管的插接端外表面与成品管的插接口内表面之间形成密封。但是该种连接结构存在连接处易于出现泄漏,同时为了保证连接处的稳定性,管道内部所能承受的压力在0.05MPa以下等缺陷。
因此,提供一种缠绕管的连接结构,以期施工简单,施工技术要求低,密封性佳,能够有效提高管道内部的承受压力,就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缠绕管的连接结构,以期施工简单,施工技术要求低,密封性佳,能够有效提高管道内部的承受压力。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连接结构的连接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缠绕管的连接结构,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所述第一管体与所述第二管体的连接端设置有第一管接头,所述第二管体与所述第一管体的连接端设置有第二管接头,所述第一管接头与所述第二管接头同轴热熔固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管接头包括有第一大端和第一小端,所述第一管接头的侧壁自所述第一大端向所述第一小端平滑收缩,所述第一大端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管体的外径,所述第一大端套装在所述第一管体的外侧通过热熔固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管接头包括有第二大端和第二小端,所述第二管接头的侧壁自所述第二大端向所述第二小端平滑收缩,所述第二大端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管体的外径,所述第二大端套装在所述第一管体的外侧通过热熔固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小端和所述第二小端同轴热熔固接,所述第一小端的内径和外径与所述第二小端的内径和外径均相等。
优选地,所述第一小端与所述第二小端连接的端面为粗糙面。
优选地,所述第二小端与所述第一小端连接的端面为粗糙面。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连接结构的连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第一管体待连接端之端口的外周壁进行打磨,使得所述第一管体待连接端之端口的外周壁表面进行粗糙处理;
步骤2):将处理后的第一管体的待连接端设置于注塑机的模具内;
步骤3):启动注塑机,通过注塑成型在第一管体的带连接端设置第一管接头;
步骤4):将第二管体待连接端之端口的外周壁进行打磨,使得所述第二管体待连接端之端口的外周壁表面进行粗糙处理;
步骤5):将处理后的第二管体的待连接端设置于注塑机的模具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市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扬州市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1483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