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蓄电池收纳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780095161.5 | 申请日: | 2017-09-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787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3 |
| 发明(设计)人: | 大久保克幸;仓持亮;西田翔吾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60K1/04 | 分类号: | B60K1/04;B60L50/64;B62J43/28;B62J43/23;B62J43/16;B62K11/10;B62M7/12;B62M1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洪秀川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蓄电池 收纳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蓄电池收纳装置。蓄电池收纳装置具备蓄电池壳体(42)、壳体侧连接端子(43)、盖构件(8)、锁定机构(133)以及操作构件(44)。锁定机构(133)能够在盖构件(8)的下方将收纳于蓄电池壳体(42)的蓄电池(62A、62B)固定于蓄电池壳体(42)。操作构件(44)构成为,在锁定操作位置的状态下,在蓄电池(62A、62B)的插入方向观察下,至少一部分在上方侧与插脱口(136)重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蓄电池收纳成能够拆装的车辆的蓄电池收纳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动式的二轮车等中,蓄电池能够拆装地搭载于车辆,在蓄电池的充电时等,有时将蓄电池从车身拆卸。
作为这种车辆所采用的蓄电池收纳装置,已知有在蓄电池壳体的底部突出地形成端子部,与蓄电池的插入同时地进行蓄电池与端子的连接的结构。这样的蓄电池收纳装置由于端子向上方突出,因此为了插入蓄电池时的端子保护,有时设为端子部浮动的结构。
然而,根据蓄电池的插入的方式,不能说(例如,蓄电池的插入速度快时等)保护充分。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5/068753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改善端子部的保护。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车辆的蓄电池收纳装置具备:蓄电池壳体(42),其具有供蓄电池(62A、62B)插脱的插脱口(136);壳体侧连接端子(43),其在所述蓄电池壳体(42)的下方向上方突出,与插入于所述蓄电池壳体(42)的所述蓄电池(62A、62B)的端子部(41)连接;以及盖构件(8),其能够对所述蓄电池壳体(42)的上方进行开闭,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的蓄电池收纳装置还具备能够在所述盖构件(8)的下方将收纳于所述蓄电池壳体(42)的蓄电池(62A、62B)固定于所述蓄电池壳体(42)的锁定机构(133)、以及能够操作所述锁定机构(133)的操作构件(44),所述操作构件(44)构成为,在锁定操作位置的状态下,在所述蓄电池(62A、62B)的插入方向观察下,至少一部分在上方侧与所述插脱口(136)重叠。
根据上述的结构,在将蓄电池(62A、62B)搭载于车辆的情况下,将蓄电池(62A、62B)穿过插脱口(126)向蓄电池壳体(42)的内部插入,在该状态下作业者将操作构件(44)操作到锁定操作位置。由此,将蓄电池(62A、62B)固定于蓄电池壳体(42)。而且,当操作构件(44)被操作到锁定操作位置时,插脱口(136)的一部分由操作构件(44)覆盖。因此,即使在蓄电池(62A、62B)处于非插入状态时操作构件(44)被操作到锁定操作位置,在该状态下,也能够通过操作构件(44)阻止蓄电池(62A、62B)向插脱口(136)的插入。因此,在采用了该方式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在壳体侧连接端子(43)从蓄电池壳体(42)的底部向上方突出的状态下错误地将蓄电池(62A、62B)插入到蓄电池壳体(42)内。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的车辆的蓄电池收纳装置中,所述操作构件(44)构成为,在锁定解除操作位置的状态下,在所述蓄电池(62A、62B)的插入方向观察下,从所述插脱口(136)的上方脱离。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方式的车辆的蓄电池收纳装置中,所述车辆的蓄电池收纳装置还具备端子位移机构(45),该端子位移机构(45)使所述壳体侧连接端子(43)在从所述蓄电池壳体(42)的底部向上方突出的连接位置(P1)与从该连接位置(P1)向下方后退的退避位置(P2)之间位移,所述操作构件(44)也能够操作端子位移机构(45),所述操作构件(44)构成为,在处于使所述壳体侧连接端子(43)位移到所述连接位置(P1)的连接操作位置的状态下,在所述蓄电池(62A、62B)的插入方向观察下,至少一部分在上方侧与所述插脱口(136)重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9516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