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弯曲加工性和扩孔性优异的冷轧钢板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75982.2 | 申请日: | 2017-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883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9 |
发明(设计)人: | 徐昌孝;安衍相 | 申请(专利权)人: | POSCO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8/38 | 分类号: | C22C38/38;C22C38/28;C22C38/26;C21D9/46;C22C38/32;C22C38/00;C22C38/02;C21D8/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李青;赵永莉 |
地址: | 韩国庆***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弯曲 加工 扩孔 优异 冷轧 钢板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弯曲加工性和扩孔性优异的冷轧钢板及其制造方法,所述冷轧钢板,以重量%计,包含:C:0.03~0.07%、Si:0.3%以下(包括0)、Mn:2.0~3.0%、Sol.Al:0.01~0.10%、Cr:0.3~1.2%、Ti:0.03~0.08%、Nb:0.01~0.05%、B:0.0010~0.0050%、P:0.001~0.10%、S:0.010%以下(包括0)、N:0.010%以下(包括0)及余量的Fe和其他杂质,并具有包含75面积%以上且小于87面积%的相变组织和13~25面积%的铁素体的微细组织,所述相变组织包含马氏体和贝氏体,所述马氏体的平均粒径为2μm以下,所述贝氏体的平均粒径为3μm以下,并且3μm以上的贝氏体分数为5%以下,相间硬度比为1.4以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碰撞及结构部件等的冷轧钢板及其制造方法,更详细地,涉及弯曲加工性和扩孔性优异的冷轧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基于各种环境法规和能源使用规定,要求车辆用钢板具有更高的强度,以提高燃料经济性和耐久性。
尤其,近年来随着车辆冲击稳定性法规的普及,构件(Member)、座椅导轨(seatrail)及柱体(pillar)等结构部件采用了屈服强度优异的高强度钢,以提高车身的耐冲击性。
所述结构部件的屈服强度相比拉伸强度越高,即,屈服比(屈服强度/拉伸强度)越高,冲击能量吸收能力越优异。
但是,通常随着钢板的强度增加,延伸率降低,从而成型加工性低下,因此需要开发一种能够补充上述问题的材料。
通常,强化钢的方法有通过固溶强化、析出强化及晶粒微细化的强化和相变强化等。但是,在所述方法中,通过固溶强化和晶粒微细化的强化方法难以制造拉伸强度为490MPa级以上的高强度钢。
另外,析出强化型高强度钢是通过添加Cu、Nb、Ti、V等碳化物、氮化物形成元素来析出碳化物和氮化物以强化钢板,或者通过微细析出物抑制晶粒生长,使晶粒微细化,从而确保强度的技术。
所述技术的优点在于,能够以较低的制造成本容易地获得高强度,但是由于微细析出物使再结晶温度急剧上升,因此需要执行高温退火,以引起充分的再结晶并确保延展性。并且,通过在铁素体基体中析出碳化物和氮化物来进行强化的析出强化钢难以获得600MPa级以上的高强度钢。
另外,开发了铁素体基体中包含硬质马氏体的铁素体-马氏体双相组织(DualPhase)钢、利用残余奥氏体的相变诱发塑性的相变诱发塑性(Transformation InducedPlasticity,TRIP)钢或者由铁素体和硬质贝氏体或马氏体组织构成的复相(ComplexedPhase,CP)钢等多种相变强化型高强度钢。
但是,所述先进高强度钢(Advanced high strength steel)能够实现的拉伸强度(当然,可通过增加碳量来进一步提高强度,但是考虑点焊性等实用方面)的极限为约1200MPa级水平。并且,作为适用于确保碰撞稳定性的结构部件,备受瞩目的是通过与高温成型后水冷的模具(Die)直接接触的快速冷却来确保最终强度的热压成型(Hot PressForming)钢,但是由于设备投资费用过高且热处理和工艺费用过高而无法扩大使用。
近年来,碰撞时为进一步提高乘客的安全性,同时进行了座椅(seat)部件的高强度化和轻量化。所述部件通过辊轧成型和冲压成型等两种方法制造。座椅部件作为连接乘客和车身的部件,需要以高应力支撑乘客,以防止碰撞时乘客向外弹出。为此,需要高屈服强度和高屈服比。并且,加工部件大部分是要求拉伸凸缘性的部件,因此需要适用扩孔性优异的钢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POSCO公司,未经POSCO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7598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