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前部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44961.4 | 申请日: | 2017-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9619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8 |
发明(设计)人: | 近藤武宏;镰田知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08 | 分类号: | B62D2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陈伟;刘伟志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前部 构造 | ||
在前侧车架(31)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有侧部车架(1),侧部车架(1)构成为具有:后端与前柱连接的车轮罩上构件(2);和车轮罩下构件(3),其从车轮罩上构件(2)经由上弯曲部(4)及下弯曲部(5)而向前下方延伸至前端关于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位于与前侧车架(31)的前端大致相同的位置,在车轮罩下构件(3)的内部安装有夹着上弯曲部(4)而向前后延伸的加强板(18),加强板(18)构成为具有:夹着内侧棱线(12A)而安装在下表面部(7A)和内侧面部(7B)上的前刚性部(18A)及后刚性部(18B);和至少安装在内侧面部(7B)上且将前刚性部(18A)与后刚性部(18B)连结的连结部(18C)。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等的车身前部构造。
背景技术
在车轮罩下构件上事先设定强度比较弱的部分,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进行使该部分压曲来吸收碰撞能量。通常车轮罩下构件为具有上弯曲部和下弯曲部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形状,作为压曲部位而利用了上弯曲部和下弯曲部。
其中,例如在上弯曲部上以确保刚性为目的而安装有加强用的加强板的情况下且在所期望的折曲起点与该加强板的安装部位重叠的情况下,在比加强板的安装部位靠前方或后方的车轮罩下构件的截面强度与所期望的折曲起点处的车轮罩下构件的截面强度之间不会出现太大差异,而有无法在所期望的折曲起点处稳定地折曲的隐患。因此,通过将加强板延伸至本来无需加强的前后范围,而相对地减弱所期望的折曲起点处的截面强度,从而在所期望的折曲起点处可靠地发生折曲。但是,在该构造中由于加强板大型化,所以会招致车辆的重量增加。
作为其他碰撞能量的吸收技术,能够列举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在上车架中形成作为引起压曲的凹部的加强筋的技术。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如下技术:在将缺口作为起点使前侧构件弯曲变形的情况下将加强板配置在比缺口靠碰撞载荷的输入侧,在使前侧构件压缩变形的情况下将加强板配置在缺口的相对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22826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19975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若增大加强筋的形状则虽然容易压曲变形,但冲击能量的吸收量减小,若减小加强筋的形状则难以压曲变形。另外,在专利文献2的技术中,难以通过加强板谋求增大以缺口为起点的折曲变形对冲击能量的吸收量。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而创作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构造稳定地进行车辆碰撞时的压曲变形的车身前部构造。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前侧车架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有侧部车架,该侧部车架构成为具有:后端与前柱连接的车轮罩上构件;和车轮罩下构件,其从上述车轮罩上构件经由上弯曲部及下弯曲部而向前下方延伸至前端关于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位于与上述前侧车架的前端大致相同的位置,在上述车轮罩下构件的内部安装有夹着上述上弯曲部而向前后延伸的加强部件,上述加强部件构成为具有:分别夹着上述车轮罩下构件的内侧棱线而安装在下表面部和侧面部上的前刚性部及后刚性部;和至少安装在侧面部上、且将上述前刚性部和上述后刚性部连结的连结部。
在上弯曲部中,由于加强部件的连结部为了避免与内侧棱线发生干涉而安装在侧面部上,所以当输入了正面碰撞载荷时,连结部承接剪切载荷而容易发生变形。因此,在基于加强部件确保了前侧下构件的刚性的基础上,能够在连结部的配置部处稳定地折曲前侧下构件。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上弯曲部的内侧棱线上形成有在输入了碰撞载荷时引起上弯曲部的变形的凹部,上述加强部件配置在上述凹部周围。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内侧棱线上形成凹部,而能够更加稳定地折曲前侧下构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4496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