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纯电动汽车剩余里程的估算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36081.2 | 申请日: | 2017-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028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5 |
发明(设计)人: | 刘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配天智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8/10 | 分类号: | B60L58/1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威世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0 | 代理人: | 李庆波 |
地址: | 518063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粤海街道高***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汽车 剩余 里程 估算 方法 装置 | ||
一种纯电动汽车剩余里程的获取方法,包括:获取纯电动汽车的电池剩余电能;采集纯电动汽车的电池在设定单位时间内的最高温度、放电电流、健康状态参数、电量消耗量以及电池的当前电压;根据电池在设定单位时间内的最高温度、放电电流、健康状态参数、电量消耗量和电池的当前电压以及纯电动汽车在设定单位时间内的速度确定纯电动汽车在设定单位时间内单位里程的电能消耗值;通过电池剩余电能以及设定单位时间内单位里程的电能消耗值的比值确定纯电动汽车的剩余行驶距离。该方法可以提高获取纯电动汽车剩余里程的准确性。还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20)、一种具备存储功能的装置(30)以及一种电动汽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纯电动汽车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纯电动汽车剩余里程的获取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国家EV863-标准法规规定,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是指电动汽车从动力蓄电池全充满状态开始到标准规定的试验结束时所走的里程。而电动汽车的剩余里程是指在当前电池的剩余电量状况下,保持当前驾驶方式,电动汽车仍能行驶的最远距离。
剩余里程计算的准确性问题是电动汽车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这一问题直接导致了车主的里程焦虑。尤其是在北方寒冷的冬季,电动汽车趴车的情况时有发生,明明显示还能行驶几十公里,可才行驶了十几公里甚至几公里就开始跛行了。对于使用一段时间的电动汽车,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有时在复杂工况下行驶时甚至出现剩余里程跳变的情况。这些现象都与剩余里程的计算方式有关。
剩余里程的计算不能抛开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不能单纯的从车的层面进行算法的处理。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的能量源,直接决定了电动汽车能跑多远。冬天和夏天动力电池的性能是不一样的,电动汽车能行驶的距离也是不一样的,剩余里程的计算就不能采用一样的计算参数,否则就会出现仪表显示的剩余里程与实际剩余里程的巨大差异。
刚出厂的电动汽车与使用过一段时间的电动汽车的可行驶里程是不一样的,因为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使用一段时间之后会老化,可用能量会减少,相应的续驶里程就会减少,尤其是在SOC(全称State of Charge,即电池的荷电状态,也叫剩余电量,代表的是电池使用一段时间或长时间搁置不用后的剩余容量与其完全充电状态的容量的比值,常用百分数表示。其取值范围为0~100%,当SOC=0时,表示电池放电完全,当SOC=100%时表示电池完全充满)小于20%时,会下降得更快。这一点,我们在手机的使用过程中也会有类似的体验。因此,剩余里程的计算也需要把动力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的衰减考虑在内。
另外,当前的剩余里程计算方法大多基于开始行车到当前这段时间内单位时间的能量消耗,这样的计算方式没有考虑工况变化对剩余里程计算的影响。在不同工况下行车时,同样的SOC情况下,电动汽车的剩余里程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通过检测和比较数据来调整在不同工况下系统的剩余里程计算方式,从而保证剩余里程计算的准确性。
也就是说,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缺点:(1)弱化了外界因素(比如温度)对于剩余里程的影响。(2)忽略了汽车行驶工况瞬时性的特点。(3)没有考虑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的衰减对电池续航里程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纯电动汽车剩余里程的获取方法及装置,能够更准确的获取纯电动汽车剩余里程。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第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纯电动汽车剩余里程的获取方法,所述获取方法包括:获取所述纯电动汽车的电池剩余电能;采集所述纯电动汽车的电池在设定单位时间内的最高温度、放电电流、健康状态参数、电量消耗量以及所述电池的当前电压;根据所述电池在设定单位时间内的最高温度、放电电流、健康状态参数、电量消耗量和所述电池的当前电压以及所述纯电动汽车在设定单位时间内的速度确定所述纯电动汽车在所述设定单位时间内单位里程的电能消耗值;通过所述电池剩余电能以及所述设定单位时间内单位里程的电能消耗值的比值确定所述纯电动汽车的剩余行驶距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配天智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深圳配天智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3608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