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减振器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80035799.X | 申请日: | 2017-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128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5 |
发明(设计)人: | 濑上健;吉村佳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艾科赛迪 |
主分类号: | F16F15/134 | 分类号: | F16F15/134;F16F15/31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玉昌峰;吴孟秋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减振器装置 连结 车辆用 惯性环 输入板 轮毂凸缘 旋转部件 变速器 曲轴端部 相对旋转 惯性体 减振器 输入侧 发动机 输出 | ||
本发明提供了能够获得具有简单且廉价的惯性环的车辆用的减振器装置。该车辆用减振器装置(10)具备:第一及第二输入板(1、2),构成与发动机的曲轴端部连结的输入侧旋转部件;轮毂凸缘(3),构成与变速器侧的部件连结的输出侧旋转部件;减振器(4),将第一及第二输入板(1、2)与轮毂凸缘(3)相对旋转自如地连结;惯性环(5)。惯性体(5)与第一输入板(1)连结,层叠第一~第三板(21~23)而形成惯性环(5)。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减振器装置,特别是在车辆的动力源和输出侧部件之间配置的车辆用减振器装置。
背景技术
在发动机等动力源和变速器之间,设置有吸收发动机等的转矩变动并向输出侧的部件传递动力的减振器装置。此外,在这种减振器装置中,如专利文献1所示,有时与发动机的曲轴的端部直接连结。
专利文献1所示的减振器装置主要具有输入侧的一对圆板、输出侧的轮毂板、将圆板和轮毂板之间弹性地连结的多个螺旋弹簧、惯性环。此外,一对圆板的一方与曲轴的端部连结,在轮毂板的外周部设置有惯性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66258号公报
如专利文献1所示,在将减振器装置与曲轴的端部直接连结的情况下,作为取代飞轮的部件需要惯性环。惯性环一般在装置的最外周部配置,且需要大的惯性量。因此,惯性环多以沿发动机壳体、变速器壳体的内壁面的方式(为了不干扰壳体,且加大惯性量),由在外周部及内周部具有凹凸的铸件形成,并进行加工制造。
但是,这种铸造制的惯性环需要较长的加工时间,会成为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获得具有简单且廉价的惯性环的车辆用的减振器装置。
(1)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减振器装置在车辆的动力源和输出侧部件之间配置。该减振器装置具备:输入侧旋转部件,与动力源的输出端部连结;输出侧旋转部件,与输出侧部件连结;减振器,将输入侧旋转部件和输出侧旋转部件相对旋转自如地连结;惯性体。惯性体与输入侧旋转部件及输出侧部件中的至少一方连结,层叠多个板部件而形成惯性体。
这里,惯性体由板而非铸件构成。一般地,由于相比铸件材料的比重,金属板的比重较高,因此如果是相同体积,则金属板能够确保较大的惯性量。
此外,由于层叠多个板构成惯性体,因此能够变更各板的内外周的尺寸而任意设定惯性体整体的形状。即,通过层叠多个板,能够形成为与在外周部及内周部具有凹凸的铸件相同的形状。因此,与现有的铸造及切削加工的制造相比较,能够获得抑制了用于制造的成本的惯性环。
(2)优选惯性体具有第一板部件和第二板部件。第一板部件通过第一固定部件固定于输入侧旋转部件及输出侧旋转部件中的至少一方。第二板部件通过第二固定部件固定于第一板部件。
例如在输入侧旋转部件上固定板部件的情况下,一般使用柳钉。在通过柳钉将板部件固定在输入侧旋转部件上的情况下,为了牢固地进行固定,必须使柳钉充分地填充到各部件的贯通孔中。
这里,例如在通过贯通全部多个板部件的柳钉将多个板部件固定于输入侧旋转部件时,由于各部件的贯通孔的总容积变大,因此柳钉无法充分地填充到各部件的贯通孔中,无法进行牢固的固定。此外,固定部件是柳钉以外的螺丝部件等,难以通过插入较长的贯通孔中的固定部件来牢固地固定的情况较多。
鉴于此,优选仅通过第一固定部件将第一板部件固定于输入侧旋转部件或输出侧旋转部件,通过第二固定部件将其他的第二板部件固定于该第一板部件。在该情况下,能够将构成惯性体的板部件牢固地固定于输入侧旋转部件或输出侧旋转部件。
(3)优选第一固定部件及第二固定部件是柳钉。
(4)优选惯性体的多个板部件中的至少一个板部件与其他板部件的径向尺寸不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艾科赛迪,未经株式会社艾科赛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3579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