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逆变器、蓄能器、电机和直流电流传输端子的车辆车载电网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35172.4 | 申请日: | 2017-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114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2 |
发明(设计)人: | M.布吕尔;M.埃尔曼;H-P.福伊斯特尔;F.普法伊尔席夫特;M.滕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陆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3/20 | 分类号: | B60L53/20;H02M3/158;H02M7/219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臧永杰;申屠伟进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逆变器 蓄能器 电机 直流 电流 传输 端子 车辆 车载 电网 | ||
所描述的车辆车载电网包括逆变器(WR)、电的蓄能器(ES)、电机(EM)和直流电流传输端子(DC+、DC‑)。所述逆变器(WR)通过输入电流端子(EA1,2)与蓄能器(ES)连接。逆变器(WR)的至少两个相电流端子(PS1、PS2、PS3)与电机(EM)连接。逆变器(WR)具有至少两个H桥(HB1、HB2、HB3)。直流电流传输端子(DC+、DC‑)具有正轨(DC+),所述正轨与所述相电流端子(PS1、PS2、PS3)其中至少一个连接。
技术领域
具有电的驱动器的机动车,即电动车辆和混合动力车辆,包括用于给电的驱动器供电的电的蓄能器。电动车辆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装备有端子,借助该端子能够从固定的供电网(以本地或公共的方式)把能量传输至蓄能器,用于对所述蓄能器充电。必要时,车辆也被装备用于将电能量反馈至供电网。
背景技术
为了在供电网与车辆之间传输电能量,需要功率电子组件,尤其是用于控制能量传输的功率电子组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是,阐明(aufzeigen)一种可能性,利用所述可能性能够降低这样的组件的耗费。
该任务通过独立权利要求的主题得以解决。其它优点、特征、实施方式和特性可由从属权利要求以及该说明书和图中得出。
规定:为了把直流电流传输至(开头所描述的机动车的)车辆车载电网或者从该车辆车载电网传输直流电流,使用逆变器的组件。为此,将直流电流传输端子的至少一个轨(比如插电式插接端子或者也可以是车辆侧的用于感应式地传输能量的装置)连接到逆变器的至少一个相电流端子上。所述至少一个轨直接与至少一个输入电流端子连接,或者通过(车辆的电的驱动器的)电机来与至少一个输入电流端子连接,其中该电机与相电流端子连接。直流电流传输端子与(至少一个)相电流端子之间的连接因此可以直接地或间接地通过电机来设置。
由此,不需要附加的升压转换器或降压转换器,所述附加的升压转换器或降压转换器将直流电流传输端子上的电压适配于蓄能器上的电压。已存在的以逆变器形式的功率电子设备(Leistungselektronik)在此也被用来控制通过直流电流传输端子所传输的功率(尤其是电流和/或电压),其中所述逆变器尤其是为电机提供相电流。
逆变器还包括H桥电路。这些电路在电的蓄能器与相电流端子之间接通。这能实现逆变器的运行,用于在蓄能器的直流电压与相端子的(即电机的)相电压之间进行变换。这还能实现在直流电流传输端子上的直流电压和蓄能器的直流电压之间的变换。
可以设置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操控逆变器。所述控制单元以操控的方式来与逆变器连接。在控制单元的逆变模式中,操控逆变器,从蓄能器的直流电压产生出施加在相端子上的相电压。在(可选的)再生模式中,控制单元操控逆变器,从相端子上的相电压在蓄能器上产生充电电压。在充电模式中,控制单元操控逆变器,从施加在直流电流传输端子上的电压在蓄能器上产生充电电压。在(可选的)的反馈模式中,控制单元操控逆变器,从施加在车辆车载电网的蓄能器上的电压在直流电流传输端子上产生反馈电压。蓄能器上的充电电压可以由蓄能器的电池管理系统或者由再生控制器(Rekuperationssteuerung)来预先给定作为额定值。代替充电电压,也可以将充电电流或充电功率预先给定作为额定值。相电压可以由电机的(上级的)发动机控制器来预先给定,要么直接作为电压额定值,要么作为功率或扭矩要求。代替相电压,如所提及的,相电流也可以用于控制。反馈电压可以由车辆车载电网的接收装置作为额定值来被检测。该接收装置可以被设立用于由控制器接收额定值。代替反馈电压,也可以预先给定反馈电流或反馈功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陆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大陆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3517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