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薄钢板和镀覆钢板、以及热轧钢板的制造方法、冷轧全硬钢板的制造方法、薄钢板的制造方法和镀覆钢板的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80020510.7 | 申请日: | 2017-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845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3 |
发明(设计)人: | 中垣内达也;船川义正;小野义彦;长谷川宽 | 申请(专利权)人: | 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22C38/00 | 分类号: | C22C38/00;C21D9/46;C22C38/06;C22C38/60;C23C2/06;C23C2/28;C23C2/40;C22C18/04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盛曼;金龙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薄钢板 镀覆钢板 制造 面积率 铁素体 热轧钢板 硬钢板 固溶 冷轧 耐疲劳特性 钢基表面 汽车部件 贝氏体 钢组织 马氏体 板厚 镀覆 原材 钢板 | ||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作为汽车部件用原材优良的耐疲劳特性并且TS为1180MPa以上的薄钢板及其制造方法、对上述薄钢板进行镀覆而得到的镀覆钢板、用于得到上述薄钢板所需的热轧钢板的制造方法、冷轧全硬钢板的制造方法、镀覆钢板的制造方法。一种薄钢板,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下成分组成:以质量%计含有C:0.08%以上且0.3%以下、Si:1.0%以下、Mn:2.0%以上且3.5%以下、P:0.1%以下、S:0.01%以下、Al:0.01%以上且0.1%以下、N:0.015%以下,余量由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并且具有如下钢组织:以相对于钢板整体的面积率计,马氏体的面积率为50%以上且90%以下,铁素体和贝氏体的面积率的合计为10~50%,从钢基表面起至深度0.5μm为止的区域的铁素体中的平均固溶Mn浓度为板厚1/4位置的铁素体中的平均固溶Mn浓度的60%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薄钢板和镀覆钢板、以及热轧钢板的制造方法、冷轧全硬钢板的制造方法、薄钢板的制造方法和镀覆钢板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从保护地球环境的观点考虑,提高汽车的燃料效率成为重要的课题。因此,想要通过车身材料的高强度化实现薄壁化、从而使车身本身轻量化的动向活跃。但是,钢板的高强度化会导致延展性的降低、即成形加工性的降低,因此,期望开发兼具高强度和高加工性的材料。对于这样的要求,到目前为止,已开发出铁素体、马氏体两相钢(DP钢)。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有高延展性的DP钢,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延展性和延伸凸缘成形性都优良的DP钢。
但是,这样的DP钢以硬质相与软质相的复合组织作为基本组织,因此,存在疲劳特性差的问题,对于在需要疲劳特性的部位的实用化成为障碍。
针对这样的问题,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大量添加Ti和Nb而抑制退火时的铁素体的再结晶,加热至A3相变点以上的温度后,在冷却时在铁素体-奥氏体的两相区保持60秒以上,然后冷却至Ms点以下,由此,形成微细的DP组织,从而提高DP钢的耐疲劳特性。另外,在专利文献4中提出了一种疲劳特性优良的高强度钢板及其制造方法,其中,将成分组成调整至适当范围,使组织形成以铁素体作为主相且以马氏体或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作为第二相的复合组织,规定了铁素体中的Cu粒子的尺寸。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8-2233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35003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149812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11-19997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专利文献3、专利文献4中记载的钢板的拉伸强度(TS)为1100MPa以下,汽车的轻量化需要进一步高强度化。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具有作为汽车部件用原材优良的耐疲劳特性并且TS为1180MPa以上的薄钢板及其制造方法,并且目的还在于提供对上述薄钢板进行镀覆而得到的镀覆钢板并提供用于得到上述薄钢板所需的热轧钢板的制造方法、冷轧全硬钢板的制造方法、镀覆钢板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使用连续退火生产线或连续热镀锌生产线来制造耐疲劳特性优良的薄钢板,从钢板的组成和显微组织的观点考虑反复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获知,钢基表层的铁素体中的平均固溶Mn浓度的降低会使TS1180MPa以上的钢板的疲劳特性降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未经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2051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