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孔质支撑体、多孔质支撑体的制造方法、分离膜结构体以及分离膜结构体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15295.1 | 申请日: | 2017-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833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7 |
发明(设计)人: | 宫原诚;谷岛健二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01D69/10 | 分类号: | B01D69/10;B01D69/00;B01D69/12;C04B38/00;C04B41/85 |
代理公司: | 北京旭知行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32 | 代理人: | 王轶;郑雪娜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孔 支撑 制造 方法 分离 膜结构 以及 | ||
多孔质支撑体(20)具备基材(30)、支撑层(32)、以及最表层(33)。支撑层(32)配置在基材(30)与最表层(33)之间并与最表层(33)相接触。最表层(33)的气孔率(A)相对于支撑层(32)的气孔率(B)的比值(A/B)为1.08以上。最表层(33)的厚度(C)相对于支撑层(32)的厚度(D)的比值(C/D)为0.9以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孔质支撑体、多孔质支撑体的制造方法、分离膜结构体以及分离膜结构体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如下分离膜结构体,其具备多孔质支撑体和形成在表层上的分离膜,该多孔质支撑体由基材、形成在基材上的中间层以及形成在中间层上的表层构成(参见专利文献1)。为了使多孔质支撑体的强度和分离膜的成膜性得到提高,使中间层的平均细孔径小于基材的平均细孔径,并且,使表层的平均细孔径小于中间层的平均细孔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3/059146号
发明内容
但是,如果使表层的平均细孔径减小,则表层的气孔率容易减小,因此,透过了分离膜的成分从分离膜流向表层的通路的条数变少。结果,存在如下问题:分离膜的有效面积减少,从而分离膜的透过量降低。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实施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维持强度且提高分离膜的透过量的多孔质支撑体、多孔质支撑体的制造方法、分离膜结构体以及分离膜结构体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所涉及的多孔质支撑体具备基材、支撑层、以及最表层。支撑层配置在基材与最表层之间并与最表层相接触。最表层的气孔率相对于支撑层的气孔率的比值为1.08以上。最表层的厚度相对于支撑层的厚度的比值为0.9以下。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可以提高分离膜的透过量的多孔质支撑体、多孔质支撑体的制造方法、分离膜结构体以及分离膜结构体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分离膜结构体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A-A截面图。
图3是图2的B-B截面图。
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的附图的记载中,对相同或类似的部分标记相同或类似的符号。但是,附图是示意图,各尺寸的比率等有时与实际上的比率不同。因此,具体的尺寸等应当考虑以下的说明进行判断。另外,当然附图彼此之间还包含彼此的尺寸的关系、比率不同的部分。
以下的实施方式中,“整体(monolithic)”是指具有长度方向上形成的多个连通孔的形状,是包含蜂窝形状的概念。
(分离膜结构体10的构成)
图1是分离膜结构体10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A-A截面图。
分离膜结构体10具备:多孔质支撑体20、第一密封部21、第二密封部22以及分离膜23。
多孔质支撑体20为整体形状的多孔体。多孔质支撑体20的长度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为150mm~2000mm。多孔质支撑体20的直径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为30mm~220mm。但是,多孔质支撑体20的外形并不限于整体形状,也可以为平板形状、管形状、圆筒形状、圆柱形状、以及棱柱形状等。
多孔质支撑体20具有第一端面S1、第二端面S2以及侧面S3。第一端面S1设置于第二端面S2的相反侧。侧面S3与第一端面S1和第二端面S2的外缘相连。多孔质支撑体20具有与第一端面S1和第二端面S2相连的多个连通孔TH。多个连通孔TH在多孔质支撑体20的长度方向上延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碍子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碍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1529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