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用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780010428.6 | 申请日: | 2017-07-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024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8 |
| 发明(设计)人: | 金灦奎;金斗勋;金哲熙;柳在春;李城齐;韩永钦;韩仲万 | 申请(专利权)人: | 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B60H1/32;F25B49/02;F25B5/02;F25B6/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铭硕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6 | 代理人: | 王秀君;鲁恭诚 |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空调 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车用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更具体地,涉及如下的车用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其中,开/关阀和膨胀阀被安装在连接第一空调单元和第二空调单元的分支管路上,开/关阀在冷却模式期间始终被打开,以始终将制冷剂供应到第二空调单元,并且开/关阀在加热模式期间始终被关闭,以始终阻止将制冷剂供应到第二空调单元,使得制冷剂即使在单冷却模式期间也流入第二空调单元的分支管路中,由此解决压缩机压力升高问题,油液被强制地循环通过膨胀阀的凹口,由此解决油液循环率降低的问题,并且在双加热模式期间阻止制冷剂供应到第二空调单元,由此解决电加热型加热器的加热性能在第二空调单元运转时降低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用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如下的车用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其中,开/关阀和膨胀阀被安装在连接第一空调单元和第二空调单元的分支管路上,使得开/关阀在冷却模式下始终被打开,以始终将制冷剂供应到第二空调单元,并且开/关阀在加热模式下始终被关闭,以始终阻止制冷剂供应到第二空调单元。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一般而言,车用空调系统具有制冷回路,所述制冷回路包括:压缩机1,用于压缩和排出制冷剂;冷凝器2,用于冷凝从压缩机1排出的高压制冷剂;膨胀阀3,用于节流在冷凝器2中冷凝和液化的制冷剂;蒸发器4,用于在由膨胀阀3节流的低压的液化的制冷剂与吹向车辆内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并且用于使制冷剂蒸发,以通过蒸发潜热的吸热而冷却排到车辆内部的空气,并且压缩机1、冷凝器2、膨胀阀3和蒸发器4经由制冷管路相互连接。空调系统通过以下制冷剂循环过程来冷却车辆内部。
当空调系统的冷却开关(未示出)打开时,首先,压缩机1在通过发动机或电动机的驱动动力进行驱动时吸入并压缩低温和低压的气相制冷剂,然后,将处于高温和高压的气相制冷剂送到冷凝器2。接着,冷凝器2通过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将气相制冷剂冷凝成高温高压的液相制冷剂。之后,从冷凝器2送出的高温高压的液相制冷剂通过膨胀阀3的节流作用迅速膨胀,并且以低温和低压的湿饱和状态被送到蒸发器4。蒸发器4在制冷剂与由鼓风机(未示出)吹到车辆内部的空气之间交换热。然后,制冷剂在蒸发器4中被蒸发,并且以低温和低压的气相被排出。之后,气相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1中,然后使制冷循环按上述进行再循环。
蒸发器被安装在空调壳体内部,以冷却车辆内部,其中,所述空调壳体被安装在车辆内部。换言之,由鼓风机(未示出)吹出的空气通过在蒸发器4内循环的液相制冷剂的蒸发潜热而被冷却,并且在冷却状态下被排到车辆内部,以冷却车辆内部。
此外,车辆内部被加热器芯(未示出)加热,所述加热器芯被安装在空调壳体内部,并且发动机的冷却剂循环通过所述加热器芯,或者车辆内部被安装在空调壳体内部的电加热器(未示出)加热。
同时,冷凝器2被安装在车辆的前侧,以在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同时散热。
最近,研发出一种仅使用制冷循环来实施加热和冷却的空调系统。如图2所示,这种空调系统包括:冷空气通道11和暖空气通道12,它们被划分到第一空调单元10内部的右边和左边;蒸发器4,被安装在用于冷却的冷空气通道11上;以及冷凝器2,被安装在用于加热的暖空气通道12上。
在这种情况下,用于将空气供应到车辆内部的空气流出口15以及用于将空气排到车辆外部的空气排出口16位于空调单元10的出口处。
此外,独立运转的鼓风机20分别被安装在冷空气通道11的入口处和暖空气通道12的入口处。
由于暖空气通道12和冷空气通道11被布置在右侧和左侧(沿车辆的宽度方向),所以两个鼓风机20也被布置在右侧和左侧。
因此,在冷却模式下,在通过冷空气通道11的蒸发器4时被冷却的冷空气通过空气流出口15被排到车辆内部,以冷却车辆内部,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在通过暖空气通道12的冷凝器2时被加热的暖空气通过排出口16被排到车辆的外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1042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