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消音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03270.X | 申请日: | 2017-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3861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9 |
发明(设计)人: | 东野恒志;贝沼克彦;三浦岳広;户市进之介;多和田隼 | 申请(专利权)人: | 双叶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1N1/02 | 分类号: | F01N1/02;F01N1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赛嘉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04 | 代理人: | 王达佐;王艳春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消音器 | ||
一种消音器,其具备内管、以及与内管一起构成双重管的外管。在内管与外管之间设置空隙,在双重管的第一端部,将内管与外管之间堵塞,在双重管的第二端部,在内管与外管之间设置有开口,经由开口使空隙与排气流路相通。内管的形状形成为,以外管的内周面的位置作为基准,使内管的外周面的一部分配置在相对于基准而靠向内周侧的位置,由此构成了上述空隙。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国际申请要求2016年1月21日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PCT/JP2016/051710号的优先权,所述国际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而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消音器。
背景技术
作为汽车用排气系统,已知有在设置于排气流路上游侧的催化剂和设置于排气流路下游侧的主消音器之间设置副消音器的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副消音器具有由外管和内管构成的双重管,并且在内管设置有多个小孔。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第2000-15471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如上所述如果在内管设置有多个小孔,则在对内管实施弯曲加工时小孔容易变形,因此,出现了仅能够在不产生过度变形的范围内实施弯曲加工等致使加工性变差的问题。所以,存在由于排气管的弯曲部的弯曲状况而难以在这样的弯曲部设置副消音器的情况。
此外,由于外管为大幅度膨胀的形状,所以就此还出现了可配置外管的部位受到限制,从而无法将副消音器配置在所要求的场所的情况。
基于如上所述的情况,希望提供一种具有良好的弯曲加工性的结构且易于实现小型化的消音器。
以下所要说明的消音器具备内管和外管。内管以及外管分别是构成为管状的部件。在外管的内周侧配置内管,从而由外管和内管一起构成双重管。作为该双重管的一端的第一端部和作为该双重管的另一端的第二端部中的任意一方与位于排气的流动方向上游侧的第一流路相连,且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中的另一方与位于排气的流动方向下游侧的第二流路相连。由此,可构成经由内管而使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相连的排气流路。在内管与外管之间设置有空隙。该消音器构成为,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中的至少一方在内管与外管之间具有开口,并且经由开口使空隙与排气流路相通。内管具有形状如下的部分,即,以外管的内周面的位置作为基准,使内管的外周面的一部分配置在相对于基准而靠向内周侧的位置,并且,在该部分与外管的内周面之间构成有空隙。
根据如上构成的消音器,在构成双重管的内管与外管之间设置有空隙,并且构成为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中的至少一方在内管与外管之间具有开口,并经由开口使空隙与排气流路相通。如果设置有如上所述的空隙,则例如利用该空隙可构成亥姆霍兹共鸣器,从而能够发挥消音效果。或者,例如可使空隙作为旁支发挥作用,从而能够发挥消音效果。
如果是如上结构的消音器,则与在内管具备多个小孔的消音器不同,也可以不在内管设置小孔。因此,如果是本公开的消音器,则可以不必顾忌小孔的变形而对内管实施弯曲加工。所述,如果是本公开的消音器,则与利用具有小孔的内管的情形相比,能够确保良好的弯曲加工性。由此,如果是本公开的消音器,则即使是排气管的弯曲部,也能够配置消音器,从而能够选择消音效果更高的场所。所以,如果是本公开的消音器,则与难以配置在排气管的弯曲部上的消音器相比,能够更适当地发挥消音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双叶产业株式会社,未经双叶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0327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