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被动房用节能窗有效
申请号: | 201721775468.3 | 申请日: | 2017-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732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31 |
发明(设计)人: | 苏存堂;邱明红;韩红鸣 | 申请(专利权)人: | 依科瑞德(北京)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6B7/28 | 分类号: | E06B7/28;E06B3/66;E06B3/677;F24F7/013;F24F13/28 |
代理公司: | 北京五洲洋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87 | 代理人: | 刘春成;徐丽娜 |
地址: | 102200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差 通风器 隔板 出风口 节能窗 一端设置 进风口 风门 本实用新型 窗户主体 建筑能耗 冷热负荷 立体结构 腔体分隔 通风换气 断冷桥 供气体 室内外 风机 腔体 建筑物 室内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被动房用节能窗,包括压差通风器和窗户主体,其中,所述压差通风器为立体结构,所述压差通风器靠近室外侧的一端设置有进风口,所述压差通风器靠近室内侧的一端设置有出风口,在所述压差通风器的内部并位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的位置形成有腔体,所述压差通风器内靠近所述出风口处设置有风门,所述风门可以将所述出风口开启和关闭;所述压差通风器内设置有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腔体分隔并形成有供气体通过的S形流道。压差通风器采用断冷桥设计,压差通风器内不设风机,只靠室内外压差通风换气。该被动房用节能窗能够有效的降低建筑能耗,减少建筑物冷热负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节能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被动房用节能窗。
背景技术
作为建筑物开口采光的部位,在建筑中极易被忽略的门窗流失的能量占建筑能耗的45%-50%,占社会总能耗的20%。在中国,这一比例更高。现有建筑面积为430亿平方米,如达到欧美发达国家目前的节能标准,每年即可节约标煤约4.3亿吨。这样不仅能节约大量能源,更将产生巨大的环保效益。门窗产业的节能降耗和环保效益在业内正在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每年新开工的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门窗用量约为5亿平方米,产值约为1800-2000亿元。
然而,目前我国门窗企业绝大部分仍是低端生产状态。在欧美发达国家,使用高档节能门窗的比例已经达到门窗总量的67%(其余为普通节能门窗);而我国,实行高技术标准的北京与发达国家普通节能门窗还相差15年,高档节能门窗使用量只占门窗总量的0.5%。
以门窗能耗的重要指标保温性能为例,欧洲现行标准的传热系数K值(传热系数K是指在稳定传热条件下,玻璃两侧空气温度差为1℃时,单位时间内通过1平方米中空玻璃的传热量,以W/m2.K表示)为1.1-1.3W/m2.KW/m2.K;而在我国具有高标准的北京,其传热系数K值为2.0W/m2.K,仅相当于欧洲80年代末的标准,同时大部分省市标准则落后近三十年,差距惊人。
在当前建筑节能已经走到第四步的阶段,被动式低能耗建筑在我国也成为发展潮流,节能门窗的市场越来越广阔。因此,急需一种高效节能的被动房用节能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被动房用节能窗,能够有效的降低建筑能耗,减少建筑物冷热负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被动房用节能窗,所述被动房用节能窗包括压差通风器和窗户主体,其中,所述压差通风器与所述窗户主体连接,所述压差通风器为立体结构,所述压差通风器靠近室外侧的一端设置有进风口,所述压差通风器靠近室内侧的一端设置有出风口,在所述压差通风器的内部并位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的位置形成有腔体,所述压差通风器内靠近所述出风口处设置有风门,所述风门可以将所述出风口开启和关闭;
所述压差通风器内设置有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压差通风器的顶端连接并向所述压差通风器的底端延伸、所述第一隔板的底端与所述压差通风器的底端之间的距离是35mm,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压差通风器的底端连接并向所述压差通风器的顶端延伸、所述第二隔板的顶端与所述压差通风器的顶端之间的距离是35mm,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腔体分隔并形成有供气体通过的S形流道。
进一步地,在上述被动房用节能窗中,所述压差通风器的整体为长方体,所述压差通风器设置在所述窗户主体的顶端。
进一步地,在上述被动房用节能窗中,所述进风口处设置有过滤网。
进一步地,在上述被动房用节能窗中,所述腔体内壁覆盖有消声材料。
进一步地,在上述被动房用节能窗中,所述窗户主体包括窗框和玻璃,所述窗框内设置有凹槽,在所述凹槽内镶嵌有三层所述玻璃,在所述凹槽内两层所述玻璃之间设置有隔离片,两层所述玻璃之间形成空腔,所述空腔内填充气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依科瑞德(北京)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依科瑞德(北京)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77546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